2017/01/30

性別的刻板印象改變了多少人的一生

有個朋友的朋友,非常,非常的聰明,根本就是天才等級的那種聰明。才華出眾、天賦異稟……這類的形容詞全部都可以用在這人身上。這人很年輕就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然後在研究機構裡做著那種神人等級的研究。

Mike Scoltock (CC BY-NC 2.0)

說到這兒,不知道各位是不是都把這人想像成一個男人?如果是的話,你是在讀到哪一個句子的時候開始假設這人是男的呢?是在看到“物理學博士”的時候,還是在更早之前,當我說他“非常,非常的聰明,而且才華出眾、天賦異稟”的時候呢?
大眾普遍認為,所謂的「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人」比較可能是男性,而不是男女比例相當。但是難道我們天生就覺得男生比較多天才嗎?如果這是後天環境與教育養成的結果,那我們大概幾歲開始出現這種想法?如果女孩子從小就覺得這些形容詞是男生的專利,會不會對他們的行為、自信心或興趣有什麼影響?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心理學博士候選人边琳(Lin Bian)與其共同作者於上周的《科學》期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孩子從六歲開始就已經把「天才」這個概念與男性綁在一起。而且這個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行為。
實驗參與人員是五歲、六歲、和七歲的小朋友。其中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先告訴小朋友一個短短的小故事,故事主角是個「非常、非常聰明」(very, very smart)的人。故事描述中完全沒有提及這個人的性別。故事說完後,實驗人員問小朋友:你覺得這個主角是男生還是女生呀?在實驗中,五歲小朋友非常地‘挺’自己的性別,約有70%的五歲小男生覺得這人是男的,同時也有70%的五歲小女生覺得這人是女的。但六歲和七歲的小朋友就不是這樣了。一樣有超過60%的六歲和七歲男生覺得這人是男性,但是覺得這人是女性的六歲、七歲女生只佔了四、五成左右。在一個故事的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大人,但在另一個故事的版本中,故事主角是小孩。但實驗結果並沒有因為主角是大人或小孩而有所改變。
樂高的女性科學家系列
Irish Typepad (CC BY-NC-ND 2.0)

在另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介紹兩個新遊戲給小朋友玩。其中一個遊戲被描述成是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另一個遊戲則被描述成是給“非常非常努力的小孩玩的”。結果呢,六歲和七歲女孩對這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遠低於六歲、七歲男孩。但是兩個性別的孩子對於那個給“非常非常努力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卻沒有差別。而且,五歲小孩之中,男生和女生對那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是一樣的。更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小朋友對這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受到他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所影響。
總結一下,小朋友不但自六歲開始接受了「天才=男性」這樣的刻板印象,而且這個刻板印象已經開始影響小女生的選擇和偏好。即使事實上,六七歲小女生的學業成績比同年齡的小男生好,他們依然從周遭環境和大人的言行舉止態度學到「天才=男性」這個刻板印象。
想像一下,日後當這些女生開始要學習物理學、數學、或哲學這類一般人認為只有「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人」才學得好的學問時,他們是不是還沒開始學就沒了自信?他們是不是甚至還沒開始學就沒了興趣?有多少「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女性因此而沒能施展他們強大的實力?
Bian, L., Leslie, S.-J., & Cimpian, A. (2017).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cience, 355(6323), 389–39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h6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