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9

有辦法預測中風後會有哪些後遺症嗎?


N年前,大學老師這樣教:不同的大腦區塊受損就會導致不同的功能受損。所以如果一個中風病人左側運動皮質受損,那他右側肢體運動就會有障礙;如果病人有失語症,那他就是語言區受損;如果是注意力有問題,可能是頂葉受損;如果他前額葉受損,那他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有異,這是以〔受損腦區,lesion topography〕來決定後遺症的看法。
可是事實上,大腦的各個區域不是獨立運作的,也不是每一種認知功能都只靠一個大腦區域就可以完成,通常要多個區域互相溝通、合作才行,這是以〔功能性連結受損,functional connectivity〕決定後遺症的看法。比方說,記憶可能需要ABC三個區域聯合發揮功能才能完成,雖然A是最關鍵的一個區域,但今天如果只有B區域受損,病人的記憶可能也會變差。
這樣是不是表示,以〔受損腦區〕來預測後遺症的論述完全無效了呢?

雖然我們把新皮質分成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但不表示它們各做各的事。
Henry Gray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2016/07/28

帕金森氏症,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

十九世紀初,英國醫師帕金森便在論文中描述了一群病患,他們的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動作緩慢、關節肌肉僵硬、面無表情……等等。這種疾病,也就是所謂的「帕金森氏症」。但直至二十世紀中後期,我們才知道帕金森氏症與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不足有關係。

多巴胺結構式。

2016/07/27

長期壓力導致海馬體萎縮,會愈來愈嚴重嗎?


早上才介紹了壓力導致大鼠海馬體萎縮的實驗,下午就發現本期的Cerebral Cortex也出了一篇相同主題的文章。只是這次的研究對象是人類。
首先,關於長期壓力會使海馬體萎縮的實驗證據皆來自動物實驗。至於人類對壓力是否有相似的反應,仍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支持人類也有相似反應的根據主要來自臨床觀察,也就是某些患有壓力相關疾患(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患者出現有海馬體積較小的現象。但問題是,到底是因為他們承受長期壓力所以海馬變小,還是說,海馬小的人比較容易罹患這類疾病?
粉紅色的區域就是海馬體。
OpenStax College

長期壓力→海馬體萎縮→記憶受損


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狀態下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的情形,這個現象已經不是新聞。海馬體(或稱海馬迴)是脊椎動物腦中對於記憶1這項功能非常重要的區域。而造成記憶力衰退的原因,簡單來說,是由於腦中海馬體體積的縮小。
海馬在腦中很深的地方。
Henry Gray, 1918,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2016/07/26

如何用神奇的方法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誤)

如果把以下這幾樣名詞當作實驗的關鍵字,你能夠猜出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實驗嗎?〔安慰劑效應、糖尿病、假時鐘、血糖〕
想不出來吧?答案是「主觀的時間知覺如何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看到這個研究的標題時我心想,這難道是鄉民口中的“英國研究”嗎?但讀了內文的Introduction之後我馬上就被作者們說服了,果然光只會做實驗是不夠的,還要會講話啊~
你覺得從你開始讀這篇文章到現在,已經過了多久呢?
Photo Credit: Sean MacEntee

2016/07/25

動物學家眼中的Pokémon Go!


Pokémon Go上市的一大好處大概是逼大家步出家門吧。不過我不玩,所以我還是可以繼續當阿宅喔,科科(不知道在得意啥?)。

動物學家鼓勵玩家們在樹叢間穿梭、在河岸晃蕩、或在各種人跡罕至的地方搜尋神奇寶貝(現在改名叫“寶可夢”了)時,多多留意手機螢幕當中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生物。當然不是指“寶可夢”本身啦,是指真實世界當中的生物,比方說昆蟲、動物之類的。玩家們說不定可以因而發現新物種喔!再次重申,是現實世界的新物種,不是新的寶可夢啦。不過我想我們對於所謂「現實世界」的定義正在改寫中,現實和虛擬的界線已經漸趨模糊,相信很快就能融為一體了。

皮卡丘真的還蠻可愛的...
Photo Credit: Yoshikazu TAKADA

2016/07/21

巴諾布猿的女性團體


如果你是一隻母的巴諾布猿(bonobos,矮黑猩猩),你很有可能需要加入幫派,以獲得大姐頭的保護。


黑猩猩與巴諾布猿是黑猩猩屬下的兩個物種,單一團體中同時會存在多個雄性與多個雌性成員,團體內還會有小圈圈,不過小圈圈都只是暫時的。黑猩猩與巴諾布猿有兩個很大的不同。一是成年之後,母黑猩猩大多會待在牠長大的那個大團體之中,但成年的母巴諾布猿會離開原生團體,加入一個新的團體。二是不同母黑猩猩之間的羈絆並沒有特別強,但母巴諾布猿之間的羈絆卻很強。

當年輕的母巴諾布猿加入新團體後,牠會在新團體內經歷一段無親無故的時期,這個時候如果有恃強凌弱的公巴諾布猿欺負牠,有誰會來幫忙呢?又,為什麼母巴諾布猿之間的情誼比母黑猩猩之間的連結強大呢?

巴諾布猿
Photo Credit: Eric Kilby

2016/07/20

我有做過那麼惡劣的事嗎!?怎麼想不起來了?


大家做過什麼壞事嗎?我不是指擄人勒索那種等級的,是指那種可能不一定稱得上犯法,但以狹義標準而言仍然違反道德準則的那種。比方說,在考爛了的考卷上偽造家長簽名、睡過頭了謊稱路上塞車……之類的。想想看你上回做這種事是什麼時候,你還記得當時的細節嗎?

我們說謊的時候鼻子不會變長,但是事後可能不太能回想起來
Photo Credit: MandoBarista

2016/07/19

科技始終來自於長途跋涉


除了人類以外,只有少數動物會使用工具。什麼樣的原因驅使動物開始使用工具呢?是因為食物不足,剛好有機會得到材料,亦或是有某個特別聰明的個體的創新發明?

黑猩猩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之一。研究者花了七年的時間,觀察烏干達Budongo森林裡的52隻黑猩猩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使用工具。對黑猩猩而言,蜂蜜是好吃又高熱量的食物,所以牠們會用手指頭去挖蜂窩裡的蜂蜜來吃。研究人員一段長50公分,直徑25公分的木頭上鑽一個16公分深的洞,將蜂蜜注入洞中,並讓這些黑猩猩知道這段木頭裡有好料可吃。

黑猩猩表示:這是筷子。
Photo Credit: Kazuhiro Keino

在水果盛產的期間,蜂蜜其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即使用手指挖挖不了太多,黑猩猩也不再意,當然沒有使用工具的動機。水果不足的季節,這些動物確實對蜂蜜產生比較大的興趣,但仍不是驅使黑猩猩使用工具來挖蜂蜜最主要的動力,沒想到長途跋涉才是驅使牠們使用工具最主要的原因:走比較遠的距離才得到蜂蜜的情況下,黑猩猩拿樹枝去挖、或拿葉子來抹蜂蜜的次數明顯增加。

簡而言之,長途跋涉伴隨而來的能量消耗似乎才是促使動物使用工具的的主因。


原文:https://elifesciences.org/content/5/e16371/article-info

2016/07/18

小紅帽與尼安德塔人。


小紅帽與尼安德塔人,兩者之間的關聯是……


小紅帽有數十種版本,我們熟知的版本是快樂結局版:路過的獵人,將奶奶與小紅帽從野狼肚裡救出。對於這兩人為何會被野狼吞下胃後卻能毫髮無傷、全身而退我一直不解,至於那個莫名其妙剛好路過的獵人也未免太過剛好。不過或許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剛好?

Special Collections Toronto Public Library
Little Red Riding Hood, 1846



另一個版本(也是一個警世版本),是說小紅帽不是小女孩而是少女,然後大野狼偽裝成奶奶躺在床上要小紅帽脫掉衣服上床陪他(喂喂喂這樣好嗎)……最後沒有剛好路過的獵人,我忘記故事怎麼結束的。據說這個版本是要警惕少女們,那些看似心地善良的陌生人,其實有可能是壞人偽裝的。

第三個版本是血腥版,話說大野狼吃了奶奶以後,還把沒吃完的肉收到櫃子裡,把奶奶的血裝到瓶子裡。然後哄小紅帽吃肉喝葡萄酒,小紅帽吃了肉喝了血以後大野狼在一旁叫:你吃了奶奶的肉!喝了奶奶的血!而後才吃了崩潰的小紅帽。


最近看尼安德塔人的新研究,讓我聯想到第三個版本的小紅帽。雖然某些地區的尼安德塔人已經發展出埋葬死者的行為。但某些地區的尼安德塔人會吃同伴的肉。除了吃肉之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他們連骨髓也不放過。可以吃的部分吃掉以後,某些骨頭甚至被留下來當工具使用。截至目前為止,考古學家已經挖掘三個不同的地點,顯示尼安德塔人將同伴作為食物的證據。只是不知道,這些現象是食物短缺時的特例,或者是特殊儀式所需。

Scientific Reports原文
相關報導

2016/07/15

小鴨鴨超聰明!



這很像智力測驗裡面的題目J


1.題的答案是(B),第2.題是(B)3. (A)

1.題的題目中是兩個形狀一樣但顏色不一樣的物體,和(B)選項一樣。第2.題,題目是兩個顏色一樣但形狀不同的物體,與(B)選項一樣。學習物體間的抽象概念聯結,應該是一個很高級的認知能力,哺乳類動物、烏鴉、鸚鵡或鴿子在長時間訓練之後是可以學會的。不過,本週的一篇Science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小鴨,就有能力把這種關聯,“印”到腦海中。

小雞、小鴨出生幾分鐘之後便會產生所謂的印痕,藉由印痕牠們才有辦法跟對該跟的雞/鴨媽媽。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讓不同組別的小鴨在印痕形成期間對不同組合的物體產生印痕。每一組物體都是兩個會一起移動的東西,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性,組別差異在於物體關聯性的不同。比方說,在兩個物體顏色一樣的情況下,兩個都是球、或一個是圓柱體但另一個是圓錐;又比方說在兩個物體形狀相同的情況下,兩個都是紅色,或一個橘色一個綠色。在印痕形成後,研究者給小鴨兩組牠們沒看過的物體,其中只有一組內的物體間關聯跟小鴨的印痕一致。例如:某一組的小鴨“印”的是兩個球(就像上面的第3.題),然後給牠們兩組選項,一組是兩個金字塔,一組是一個立方體+一個長方體。結果小鴨會跟著兩個金字塔跑(請務必看影片裡面的小鴨跟著跑的樣子)。這表示,牠們“印”的是「形狀相同」這個概念。另外某一組的小鴨“印”的是一個立方體+一個長方體(像第2.題),在測試階段牠們選的是一個圓錐+一個圓柱,而不是兩個一樣的球。表示牠們“印”的是「形狀不同」這個概念!當然,牠們也可以“印”顏色相同、或顏色不同的概念。

所以,看來小鴨的印痕印的不單純只是單一物體,還能印抽象概念。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6/286.full

2016/07/14

好聽/不好聽?



想像鋼琴同時發出C-G(Do-Sol)這兩個音,這是一個和諧音程。
再想像鋼琴同時發出C-D(Do-Re)這兩個音,這是一個不和諧音程。


Photo Credit: Nayuki


如果你能成功地想像出這兩個聲音,那你就知道不和諧音程為什麼會被稱為「不和諧」,因為聽起來實在不是很悅耳。世界上的音樂類型雖然廣泛,但人類演奏音樂的歷史久遠,不同種族或文化的音樂之間應該有一些基礎的共同點吧?有學者就認為和弦聽起來和諧/不和諧應該是世界共通的而且是天生的,或是,因為我們的生理構造使然。但是,亞馬遜雨林中的Tsimané(屈馬利->這我自己音譯的)可能不同意這點。



研究人員從玻利維亞乘著獨木舟進入亞馬遜雨林中,來到幾乎與世隔絕的Tsimané聚落。Tsimané人過著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的生活,未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Tsimané人聽許多不同的和弦(有人聲,也有機器合成音),並請他們評量自己對每個和弦的喜好程度。這些和弦裡面有和諧的,也有不和諧的。對西方人而言,和諧/不和諧和弦之間的喜好程度差距甚大。但是,Tsimané人並沒有和諧/不和諧和弦的喜好差異註一


那麼,如果是和聲呢?研究人員錄下Tsimané的歌聲之後,將音檔加以調整,製造出和諧/不和諧的和聲。西方受試者聽了以後,雖然是沒有聽過的Tsimané歌曲,他們仍然偏好和諧、不喜歡不和諧的和聲,但是Tsimané人依然沒有偏愛其中一種。總括一句,Tsimané人似乎不覺得不和諧音程不和諧(繞口令嗎)。


所以,研究者懷疑,我們覺得不和諧和弦不悅耳,說不定是因為文化的長期影響。


最後,我找來了和諧/不和諧和弦來給大家聽聽...



註一:為了確認不是因為溝通不良或其他原因使Tsimané人誤會作業內容,另外也讓他們哭聲/笑聲然後判斷喜好程度,他們確實可以正確回答。



2016/07/13

也看種族歧視 (黑≠壞,白≠好)

美國兒童可能早在五歲左右就開始有內隱種族偏見(implicit racial bias),這種偏見很可能會跟著他們一輩子。不意外的是,這種情況在「純」白人社區長大的小孩身上更為明顯。內隱種族偏見搭配其他種種可見的外顯因子,最終導致種族歧視的行為發生。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兒童的內隱性種族偏見呢?

投身於種族平等運動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Photo Credit: John T. Spencer

這個研究用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說故事。參與實驗的小朋友會聽到四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會搭配一張照片。實驗組的小朋友聽到的是對於四個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善盡職責……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成年黑人的描述,同時會看到這四個黑人的照片。控制組一的小朋友聽到四個一樣的描述,但是看到的是四個白人的照片。控制組二聽到的則是四種花的描述,跟這四種花的照片。在這短短的實驗過後,研究者透過內隱連結測驗(IAT)顯示,兩個控制組的兒童依然將白人與「好」連結在一起、把黑人與「壞」連結在一起。但是,這樣的內隱連結在實驗組兒童身上卻消失了~不過這個效果只出現在9-12歲兒童身上,5-8歲的實驗組兒童還是存有內隱種族偏見。

可惜的是,目前還不曉得這種效果能持續多久


原文: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dev.12582/full

2016/07/12

吃一樣的東西有什麼魔力?

增加信任度?

這個發表在消費者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讓兩個陌生人吃一樣的東西,(相較於吃不一樣東西的兩個人)他們會比較信任對方。如果讓勞資雙方在罷工協商期間吃相似的零食,他們就能比較快達成協議。


實驗一中使用的糖果之一,但是這個其實很酸
(一共有四種,分別為Butterfingers, Sour Patch, Peppermint Patties, 還有 Airheads)
photo credit: Mike Mozart

第一個實驗裡面,互不相識的兩個受試者們先被兩兩配對。首先,兩個人會坐在同一張桌子前吃糖果。根據實驗安排,某些配對裡面的兩個人吃的是一樣的糖,其它配對裡面的兩個人則吃不同的糖。開心地吃完糖之後呢,這兩個人必須完成一個投資遊戲,其中一人當投資人,另一人擔任基金管理人。投資人會拿到$3,他必須決定要投資多少錢,基金管理人決定賺到的錢如何分配(實驗中的設定是一定會賺到兩倍的錢)。基金管理人可以選擇任何的分配比例,他可以把賺到的錢都私吞、也可以把所有的錢都交還給投資人、或以任何比例分配。如果投資人願意給基金管理人很多錢的話,就表示他很信任這個基金管理人。結果,在兩人吃一樣糖果的配對中,投資人平均投資了$2.40,比吃不同糖果的配對($1.86)投資得還要多。

要嘛,大家一起吃鹹的
photo credit: Mike Mozart


不然大家就一起吃甜的!
(是說,杏仁豆腐口味的Kit Kat是怎麼回事啊無法想像)
Photo credit: Marco Ooi

第二個實驗當中,兩兩配對的受試者一個扮演資方代表,一個扮演勞方領袖,雙方進行談判。狀況是外面正在罷工,如果資方不同意加薪,勞工就持續罷工。所以勞方領袖的立場是時薪要提高,但資方當然不想加薪,卻同時又希望罷工盡快結束,免得公司持續虧錢。結果呢,協商開始前吃相似食物(都吃甜的或都吃鹹的)的配對比較快達成協議、談好的員工時薪也比較高。而且呢,這兩個實驗都顯示,吃一樣的東西能使信任度提升或較快達成共識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親密程度(closeness)的上升。


所以說,要增加陌生人對你的信任程度的話,可以學他吃一樣的東西。還有,下次跟老闆meeting前,要準備點心跟他一起吃!(還是要準備幾罐一樣的啤酒啊?)


其實還有第三個實驗啦,這個跟消費者有直接扯上關係。受試者在實驗室吃了Kit Kat之後要觀看一段短片,短片內容是一個人在講「某產品使用後心得」,受試者看完短片之後要回答他們認為短片裡面描述內容的可信度。短片裡面的人有可能邊講邊吃Kit Kat(跟受試者一樣),也有可能邊講邊吃葡萄(跟受試者吃不一樣),或者是沒有一邊吃東西。結果呢?受試者覺得邊講邊吃Kit Kat(也就是跟他們吃一樣的東西)的短片比較可信。

原文: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774081630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