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是科學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會在新聞、科普網站、雜誌或電視節目上看到科學家們試圖以任誰都聽得懂的方式向社會大眾解釋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不過根據科學家的‘外表’的不同,民眾也會對他們的研究做出不同的評價…
By Photograph by Orren Jack Turner, Princeton, N.J. Modified with Photoshop by PM_Poon and later by Dantadd.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在一項發布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請一批實驗參與者針對數百位科學家的照片做評分。評分的內容包括能力高低(competence)、品行良好與否(morality,這邊指可不可信、誠不誠實)、社交能力好壞(sociability)、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還有會不會對這個人的研究有興趣、這個人會不會是個好科學家…。根據他們的評分,研究者發現:(1) 看起來能幹、品行良好、有吸引力的科學家,較有可能讓民眾覺得他的研究應該很有趣(interesting)、想要多了解一點; (2) 而外表看起來能幹、品行良好、比較不具吸引力、比較不善於交際的科學家,較有可能被民眾歸類為會做出好研究的好科學家。
在後續實驗中,研究者依據前述實驗參與者的評分,挑選出民眾眼中的「有趣的科學家」和「不有趣的科學家」的照片,並將他們的照片和科普文章或影片搭配,再請一批新的參與者來決定他們想讀哪篇文章或看哪段影片。果然,那些旁邊放著「有趣的科學家」照片的文章或影片較獲得參與者的青睞。
同樣地,若讓參與者閱讀兩篇科學研究相關文章,一篇文章旁放著一張民眾認為看起來像「好科學家」的照片,另一篇則搭配「不是好科學家」的照片,並要參與者在讀完之後針對這兩個研究的品質給予評分。結果,放著「好科學家」照片的文章中所描述的研究,被參與者認為是品質比較好的。
外表原本就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評價,所以外表會影響民眾對科學家的工作成果的評價好像也不用太意外(更何況有些時候,即使我們已經獲取了大量與外表無關的資訊,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還是會被他的外表所左右)。有趣的是,民眾眼中會做出‘有趣的研究’的科學家和會做出‘好的研究’的科學家,似乎是兩群不同的人(雖然兩群人都很有能力品行又良好,但其中一群長得好看另一群則長得不吸引人又不擅長交際)。對於那些有心想讓大眾覺得自己的研究‘有趣、品質又好’的科學家,不知該怎麼做才好呢?
參考文獻
Gheorghiu, A. I., Callan, M. J., &
Skylark, W. J. (2017). Facial appearance affects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20542. doi:10.1073/pnas.1620542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