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

長期「社會隔離」怎麼辦?「環境豐富化」或能改善部分症狀

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指個體缺乏社交關係,完全沒有和其他個體互動(或雖然有但趨近於零)。已知長期的社會隔離對於生理與心理健康皆會造成巨大的傷害,曾經遭遇長期社會隔離的兒童,成年後出現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躁症、酒癮、藥癮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
Camilla (CC BY 2.0)


另一方面,在環境豐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除了有機會發展出較佳的智力和較好的社會互動能力以外,也比較不容易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對老鼠、犬貓等動物而言,環境豐富化的做法包括給予足夠的居住空間、提供很多新奇有趣的玩具並且讓動物盡情探索(而且玩具必須時常更換)、給予和其他個體相處互動的機會。對人類而言其實也是一樣的,像是足夠的生活空間、能夠自由探索的時間、大量口語溝通的機會、良好的感情依附…等。
那麼,「社會隔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沒有可能以「環境豐富化」來抵消?
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指出,「環境豐富化」確實可以改善部分長期社會隔離所造成的損害,但沒有辦法將長期社會隔離的負面影響完全消除。
在這個研究中,實驗者將一個月大的小鼠分成四組。一組在單調普通的環境中過著群體生活,第二組在環境豐富化的環境中過著群體生活,第三組在普通環境中獨自生活(也就是社會隔離),還有一組雖然獨自生活但居住環境符合環境豐富化的要件(也就是社會隔離+環境豐富化)。四個組別的小鼠分別在各自的環境中持續生活了兩個月之後,接受了各種測驗。
測驗結果顯示,與其他各組別的小鼠相比,〔社會隔離〕小鼠的空間記憶和空間學習能力較差、較排斥與其他個體互動、不願意探索新環境、類焦慮行為(anxiety-like behaviour)也比較多。不過,〔社會隔離+環境豐富化〕這一組的小鼠,雖然也是孤伶伶地過日子,但牠們的空間記憶和空間學習能力卻比〔社會隔離〕小鼠來得好,也比較願意探索新環境。只是,〔社會隔離+環境豐富化〕小鼠和〔社會隔離〕一樣,不會特別想要親近其他小鼠,類焦慮行為也一樣多。
簡單來說就是,環境豐富化能提升社會隔離小鼠的空間能力,但無法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或類焦慮行為。

解剖這些小鼠死後的大腦發現,社會隔離對海馬迴與內側顳葉造成的傷害包括:細胞凋亡加劇、髓鞘厚度變薄、寡樹突膠細胞的成熟受阻、突觸蛋白質減少、發炎指數增加。不過跟〔社會隔離〕組的小鼠相比,〔社會隔離+環境豐富化〕小鼠的海馬迴的上述生理指標皆出現了逆轉。只不過這逆轉僅限於海馬迴內,並未出現在內側顳葉其他區域。
所以,給予幼兒良好的硬體設備,像是很多玩具、書本、和遊樂設施,雖然能幫助他某些認知功能的發展,但若剝奪他和其他人接觸、互動的機會,他的社交能力與情緒健康還是會產生障礙的。


Cao, M., Pu, T., Wang, L., Marshall, C., He, H., Hu, G., & Xiao, M. (n.d.). Early enriched physical environment reverses impairments of the hippocampus, but not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of adolescent socially-isolated Mice.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doi:10.1016/j.bbi.2017.04.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