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6

自傳式記憶中的自我

「自我」(self)是個有趣的概念。「自我」形象是如何形塑而成的?我為什麼是變成現在這樣的我而不是另一種個性、人格?有人認為我們對自我的理解或認識,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記得多少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以及自傳式記憶的內容。

Laurel Guido (CC BY-NC-ND 2.0)

自傳式記憶是什麼?既然都有‘自傳’在裏頭了,應該不難理解吧!是的,自傳式記憶指的是『對於個人相關的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也就是此生中那些跟自己有關的大大小小的記憶。小學六年級在上課時間被老師派去一個曠課的同學家問她妳怎麼不來上課呢(本人的真實記憶,算是個奇妙的經歷吧?)、中學的畢業旅行、第一次工作面試…。
常常,我們會因外界刺激而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往事。可能是聽到了一段旋律或什麼聲音(聽覺),可能是看到了一張照片或某樣物品(視覺),也可能是聞到了什麼氣味(嗅覺)。有趣的是,不同感覺線索(cue)所引發的自傳式記憶似乎有些本質上的不同。例如視覺線索所引發的自傳式記憶的內容和聽覺、嗅覺所引發的內容很不一樣,但聽覺和嗅覺線索所引發的記憶的內容卻很相近;因為嗅覺而回想起的記憶通常比因為口語而回想起的記憶充滿著更多的情緒;不同的感覺線索所引發的記憶會分布在不同的年齡…。
接著我們再回到「自我」這個話題。即便都是自傳式記憶,不同的記憶也會包含有不同程度多寡或不同性質的「自我」。像本人的‘小學六年級在上課時間被老師派去一個曠課的同學家問她妳怎麼不來上課呢’這個記憶其實並沒有包含太多的自我在裡頭。好,問題來了,由不同的感覺線索所引發的自傳式記憶,會含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嗎?
由瑞典研究者所進行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線索帶有正向情緒(實驗中使用的是歡樂的營火),那麼視覺線索所誘發的自傳式記憶中含有最多「自我」的成分,其次是聽覺,再來才是嗅覺。反過來,如果線索本身帶有負向情緒(猛烈的大火),帶有最多「自我」成分的自傳式記憶卻是由嗅覺線索所引發,聽覺次之,視覺最少。
雖然我不是很確定該怎麼詮釋這個實驗結果,不過說起來,人類可真是視覺動物呢(笑)。個人覺得自傳式記憶和自我概念兩者之間的糾葛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議題,不過自傳式記憶就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實在有點難搞,但話說回來哪種實驗不難搞呢?


Knez, I., Ljunglöf, L., Arshamian, A. & Willander, J. Self-grounding visual, auditory and olfactory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52, 1–8 (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