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9

嬰兒不只喜歡好人,還喜歡「英雄」!

超級英雄的電影、動漫作品永不退流行,不只大人喜歡,連六個月大的小嬰兒可能也會喜歡噢…
José María Pérez Nuñez (CC BY-NC 2.0)




左:紅圓形試著自己爬上山坡,但試了兩回都不成功。在他第三次嘗試時,黃三角從下面幫忙推他上山。
右:紅圓形試著自己爬上山坡,但試了兩回都不成功。在他第三次嘗試時,藍方形從上面阻擋他上山。
圖片取自Hamlin, Wynn, & Bloom 2007年之論文。


諸位或許聽聞過Hamlin等人發表於2007年的這個知名研究1,這個研究中的實驗參與者在觀看了上述由卡通圖形擔任主角的動畫短片後,比較喜歡那個幫助別人的黃三角,而不是那個妨礙別人的藍方形。令人訝異之處在於,該研究的實驗參與者是年齡僅僅六個月和十個月大的小嬰兒。

後來有數個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嬰兒早在六個月大或甚至更小的年紀,就已經對「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有所偏好,且排斥「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ur)。雖然部分研究無法得到這樣的結果,但在一文獻回顧論文中,研究者指出大多數的研究都是支持這個結果的2

在一項新出爐的研究中3,日本研究者更指出,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有所偏好!

實驗影片中出現的四個卡通圖案,包括兩個圓球與兩個方塊。圖片節錄自Kanakogi等人2017論文。

實驗的方法是讓嬰兒觀看兩支卡通短片,每支短片內都會出現兩個圓球(藍圓球&黃圓球)和一個方塊(綠方塊或橘方塊)。兩支短片一開始的內容相似,都是其中一個圓球在“欺負”另一個圓球,而方塊從旁目睹這一切的發生。兩支短片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方塊最後選擇“介入”-跑到兩個圓球的中間,阻止加害者繼續欺負受害者;但另一個方塊則是往兩個圓球所在位置的相反方向離開。當實驗者要求小嬰兒從兩個方塊之中二選一時,大多數的嬰兒選擇了那個介入霸凌的英雄方塊,而不是那個沒有介入、跑掉了的方塊。



實驗影片之一藍圓球不停地在追逐、擠壓黃圓球,甚至把黃圓球擠到都變形了!影片最後,看著這個事件發生的綠方塊,挺身而出擋在兩個圓球間,阻止藍圓球繼續欺負黃圓球。




實驗影片之二。橘方塊也看到藍圓球在欺負黃圓球,但最後它並沒有介入阻止,而是遠離了兩個圓球。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嬰兒看完上面提到的“英雄方塊介入霸凌事件”短片後,又接著讓嬰兒看另外一支短片。這個額外的短片有兩種版本,其中一群嬰兒所看到的版本是:英雄方塊不但對加害圓球發動攻擊,也攻擊了受害圓球。另一群嬰兒看到的版本卻是:英雄方塊對加害圓球與受害圓球都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完成某事。許多以嬰兒為實驗對象的研究,會根據嬰兒的凝視時間長短來推測嬰兒的內在想法。比方說,如果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事物,嬰兒盯著看的時間就會變長(因為驚呆了嘛XD)。在這個實驗中,嬰兒凝視〔英雄方塊攻擊受害圓球〕的時間,比凝視〔英雄方塊攻擊加害圓球〕的時間來得長。另一方面,他們凝視〔英雄方塊幫助加害圓球〕的時間,也比凝視〔英雄方塊幫助受害圓球〕的時間長。顯示「英雄攻擊受害者」和「英雄幫助加害者」會令六個月大的嬰兒感到意外!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六個月大的嬰兒在觀看30秒鐘的動畫後,便能看出其中一個圓球在欺負另一個圓球。而且就像一般大眾喜愛阻止邪惡的大魔王毀滅世界的超級英雄一樣,六個月大的嬰兒也偏好出手阻止霸凌繼續發生的方塊(而非偏好跑掉的方塊)。除此之外,六個月大的嬰兒甚至還能預期這個出手干預的方塊,對受害者與對加害者做出不同的後續動作。如同我們期待超級英雄救助善良老百姓的同時,也期待超級英雄把大魔王痛揍一頓。
不過,六個月大的嬰兒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一項他們還未具備的能力,便是“根據行為人的意圖來衡量行為人的行為”(好拗口)。我們會把一個人視為英雄,除了這個人必須做出英雄行為以外,他還必須是有意要執行這個行為才可以。例如,如果方塊只是‘不小心’‘剛好’跑到了兩個圓球之間,並非刻意要阻止加害圓球繼續欺負受害圓球,我們就不會把這個方塊當作英雄。而六個月大的嬰兒無法區分‘不小心’和‘有意’這兩者的區別,但是十個月大的嬰兒就有能力區分了喔!因為他們會選擇因‘有意阻止’所以才跑到兩個圓球中間的方塊,而不是因‘不小心’而跑到兩個圓球中間的方塊。顯示六個月大的嬰兒還無法區分這種情境下的行為人有沒有意圖,但等到十個月大時,這個能力就已經發展出來了。
相較於一開始提到的「爬山坡」實驗,這個新研究的實驗更為複雜。因為「爬山坡」實驗中,一共只有三個角色­-想爬上山的紅圓形、幫助他人的黃三角、以及妨礙他人的藍方形。但在新實驗中一共有四個角色-加害者、被害者、阻止加害者繼續迫害被害者的第三者、以及袖手旁觀沒有介入兩人關係的第三者。然而即使是這麼多個角色間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六或十個月大的小嬰兒已能理解不少。
至於六個月大的嬰兒對「利社會行為」或「英雄」有所偏好,是因為我們生來如此,或是環境、教養所造成的呢?這個有趣的大哉問,可能得等待更多的研究來回答了。
參考文獻
1.         Hamlin, J. K., Wynn, K. & Bloom, P. Social evaluation by preverbal infants. Nature 450, 557–559 (2007).
2.         Holvoet, C., Scola, C., Arciszewski, T. & Picard, D. Infants’ preference for prosocial behaviors: A literature review. Infant Behav. Dev. 45, Part B, 125–139 (2016).
3.         Kanakogi, Y. et al. Preverbal infants affirm third-party interventions that protect victims from aggressors. Nat. Hum. Behav. 1, 0037 (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