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飯,東西好像變得比較好吃?而且經常一不小心就吃太多?所謂的“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指的便是相較於自己一人獨自進食,和他人一同進食時人們會覺得食物比較好吃,吃下肚的量也比較多。
Credit: Nagoya University |
「大概是因為心情比較好吧?」-不管是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飯總會有互動嘛,和其他人有了社會互動、增加了社會連結,總是會變得比較開心哪,自然就變得好像吃什麼都好吃、什麼都想多吃點了。不過,有研究的結果並不支持這個很符合直覺的推論。比方說,一個實驗讓實驗參與者和一個不熟的人一起吃巧克力,過程中兩人無任何互動,即使如此,參與者還是覺得這種情況下的巧克力比較好吃(相較於自己一人吃的情況)。
那麼,難道「只要有人在面前吃東西」,就會讓我們覺得食物變好吃了、就會讓我們吃比較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對著鏡子吃東西。
其中一個實驗,研究者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小隔間,每個小隔間裡各有一張桌子跟椅子,一個小隔間的桌上擺了面鏡子,另一個小隔間的桌上則擺了個LED螢幕,螢幕上呈現的則是牆壁的照片。參與者輪流在不同的小隔間裡吃爆米花,並且給每個隔間裡的爆米花評分:有多好吃、品質多好、有多喜歡。結果,參與者在鏡子小隔間裡吃掉了比較多的爆米花,而且他們不但比較喜歡鏡子隔間裡的爆米花,也認為鏡子隔間裡的爆米花比較好吃、品質比較好(但兩個隔間裡的爆米花明明就是一樣的)。
在另一個實驗中,鏡子被替換成參與者自己在吃東西的照片,沒想到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所以看來社會互動並不是造成“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必要的條件呢。
其實這個研究召集了兩群不同年紀的參與者,一群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一群是20出頭的大學生。實驗在兩組人身上都得到相同的結果。事實上,經常獨自一人吃飯的年長者,較可能會出現憂鬱或食慾不佳的情形,吃飯吃得不開心也會使年長者的生活品質下降。就這個研究的實驗結果來看,讓獨居的長者對著鏡子或照片吃飯,不知是否能帶來正面的效果呢?
參考文獻
Nakata, R., & Kawai, N. (2017). The
“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others: Self-reflection
on eating makes food taste better and people eat more. Physiology &
Behavior, 179, 23–29. doi:10.1016/j.physbeh.2017.05.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