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6

史特拉迪瓦里琴,厲害在哪?

聽過史特拉迪瓦里琴(Stradivarius)或Del Gesùs嗎?史特拉迪瓦里琴和Del Gesùs分別是在1718世紀由義大利的史特拉迪瓦里家族和Guarneri家族所製造出來的弦樂器。這些樂器被視為是弦樂器之最,尤其是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和Giuseppe Guarneri的作品更是當中最頂級的。這些樂器的價格不菲,最昂貴的前幾名拍賣價甚至高達幾百萬美金。若是以工藝品或骨董的角度來看,這些古老的琴當然有它們的價值,只是若單以樂器的身分來看,它們真的有那麼特別,或傑出嗎?

2017/05/24

關於科學傳播,科學家的外表重要的很

科學傳播是科學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會在新聞、科普網站、雜誌或電視節目上看到科學家們試圖以任誰都聽得懂的方式向社會大眾解釋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不過根據科學家的‘外表’的不同,民眾也會對他們的研究做出不同的評價…
By Photograph by Orren Jack Turner, Princeton, N.J. Modified with Photoshop by PM_Poon and later by Dantadd.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17/05/13

嬰幼兒時期學的語言—你以為你忘記了,其實你還記得…

咱們來假想一個情況:一個在韓國出生並在韓語環境下長大的小嬰兒,在他一歲大時因故被遠在荷蘭的荷蘭家庭領養了。於是從此以後,這個孩子耳裡聽到的是荷蘭語、嘴巴說的是荷蘭語、眼睛讀的是荷蘭文、手寫出來的是荷蘭字。他很快就融入荷蘭語環境中,荷蘭語也變成了他的「母語」。同時,再也沒有人跟他講韓文。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後,如果我們問他會不會或懂不懂韓文,他會回答:「完全不會」。但他生命中的第一年,以及在母親肚裡的那段期間,可是紮紮實實徹徹底底地被韓語環境所擁抱啊,更何況在他離開韓語環境前恐怕已經開始說話了呢,那些難道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嗎?

nofrills (CC BY-NC 2.0)

2017/05/08

改善認知功能的另一種選擇:體感遊戲訓練

想要改善認知功能,但覺得有氧運動或電腦化認知功能訓練太過單調或一成不變嗎?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體感遊戲」(exergame, exergame= exercise+ game)。原則上,需要使用身體動作和系統產生互動完成任務的電動遊戲,便可稱得上是體感遊戲。像任天堂Wii搭配Wii FitWii Sports softwareXbox Kinect、或是一邊踩腳踏車一邊在虛擬實境中完成任務的活動這些都可算是體感遊戲。既然有氧運動或純認知功能訓練都能提升某些認知功能,那麼結合這兩者的體感遊戲是否也能達到類似效果?效果會不會更好?

Charlie Hallin @flickr (CC BY-NC-ND 2.0)

2017/05/03

鴿子的文化傳承

四月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有篇文章,主題蠻有趣的—鴿子的文化也是可以累積的(正確來講應該是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圖片來自Sasaki and Biro (2017) Figure 1.

2017/05/02

同學們,你們的大腦同步了嗎?

中文好像會以「頻率」來比喻兩個人是否能處得來,例如:「不行啦,我跟她頻率對不上,一定處不好啦」。不知這個用法的起源為何呢?細究起來,「頻率對不對得上」到底指的是啥,是指兩個人腦波的頻率有沒有一樣嗎?不過啊,學生們在課堂上上課時,從全班同學腦波同步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們是不是喜歡這堂課,是不是有專心喔~
課堂進行中示意圖,學生頭上戴著可攜式腦電波儀。
圖片取自Dikker等人2017年論文。 (CC BY-NC-ND)

2017/05/01

這…難道是另一種…吐—真—劑!?


講到吐真劑,第一時間便聯想到〈哈利波特〉的石內卜 :p。不過現實生活中,硫噴妥鈉這種麻醉藥也曾被拿來當作自白劑或吐實藥。據說這種藥能起作用是因為它能使人全身放鬆,連大腦也放鬆了,所以沒有餘力或心思去編謊話。這其實跟酒精很像,不是都說酒後吐真言嗎?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則研究發現,對實驗參與者右側的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簡稱dlPFC)施打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減少了參與者在特定情況下說謊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