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0

兒童時期自制力較高者,成年後抽菸的可能較低

看到標題,第一個閃過腦袋的念頭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那本暢銷書,還有棉花糖那個實驗。我沒看過那本書,不過棉花糖的實驗大家可能都略知一二。



簡單來講,實驗程序是在學齡前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小朋友,15分鐘後如果你沒有吃掉這個棉花糖,那我就再加一個棉花糖給你,這樣你就有兩個棉花糖喔。說完後就讓小朋友與棉花糖獨處。有人為了得到第二個棉花糖,硬是忍著不吃面前那個。當然,也有人忍不住面前的誘惑。這兩種小朋友之後會有不同的人生嗎?研究者追蹤1960年代首批參與這個實驗的小朋友們,發現當時忍住沒有立即吃糖的小朋友,長大後的學業成績比較好,成年後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比較低。
至於今天讀的這個研究,想知道的是,小朋友的自制能力與長大後抽菸,這兩件事是否有關連。於是研究者分析了英國與美國涵蓋逾兩萬人的資料庫,比對小朋友在7-11歲時老師給的自制力評分,和他們成年後抽菸的情況。在控制了認知能力、心理壓力、性別、父母是否有抽菸、社會階級之後,自制能力高的小朋友在青少年時期(16歲)以及成年之後抽菸的比例較低。
所以呢?難道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培訓小朋友的自制力這樣他們長大就會變得好棒棒?我個人覺得重要的是,教育系統應該要能更有彈性一些,既要能照顧自制能力高的小孩,也要能符合自制能力低的小孩的需求。
題外話,google了「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那本書,博X來內容簡介的第一段讓我覺得肚爛:
阿瑟是個司機,他可以在三十分鐘內,做完紐約時報的拼字遊戲、半小時內解析拉丁美洲的經濟、他用心算比用計算機還快。喬納森的聰明才智跟阿瑟不相上下,也一樣努力工作,但喬納森卻是位億萬富翁。那麼,究竟為什麼是喬納森坐在豪華轎車的後座享受,而阿瑟在前座開車呢
是想暗示什麼?
Daly, M., Egan, M., Quigley, J., Delaney, L., & Baumeister, R. (2016).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smoking throughout life: Evidence from 21,000 cohort study participants (Forthcoming). Health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torre.stir.ac.uk/handle/1893/234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