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逃難時的群眾行為

不管是在辦公大樓、百貨商場、車站、公寓大樓,萬一不幸遇上火災、地震、或恐怖攻擊等的事件發生,人群就需要緊急疏散。但在逃命的過程中,可能一不小心就發生推擠碰撞、跌倒踩踏之類的意外,導致人員受傷或阻礙疏散速度。要想了解緊急逃生出口和空間內的導引指示要怎麼設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必須對群眾在這種情況下的行為模式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CC by MIKI Yoshihito
那要怎麼設計實驗呢?首先,一定要找一群人。就算我們知道單一個體在巨大壓力下的行為模式,也無法依此類推到一群人身上。那,我們就找一大群人來把他們關在大樓裡,讓他們玩逃脫遊戲嗎?這也不可能,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不會准,畢竟實驗參與者可能會因此而受傷。那怎麼辦?難道只能觀察真實事件發生時的狀況嗎?
好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目前已經發展的還不錯,剛好可以拿來試試。
就像在打電動一樣,實驗參與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在虛擬場景裡面移動,同時可以看到一大群其他參與者在同一個房間裡走來走去。主要的實驗有兩種情境,一種是〔高壓狀況〕,一種是〔低壓狀況〕。房間中有有四個緊急逃生口,但其中只有一個沒被堵住,參與者的任務就找到那麼沒被堵住的們然後逃出去。在〔低壓狀況〕中,逃生時間沒有限制而且一旦成功逃脫就有獎金可以領。至於在〔高壓狀況〕中,50秒內沒有逃出去就會被罰錢。另外,〔高壓狀況〕時室內的燈光不但比較昏暗還配上閃爍的紅色燈光,還有警報聲響個不停,讓人不緊張都不行。
上排圖是〔低壓狀況〕,下排圖是〔高壓狀況〕。
(a) 是參與者在實驗中看到的畫面,(b) 的紅點顯示出個體和個體間的距離,(c)則顯示人群密度,暖色系表示密度較高。Moussaïd et al., 2016, Figure4.
從圖上的結果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在〔低壓狀況〕下,每個個體間都保持著安全距離,眾人看似理智地往各個出口分散開來,冷靜地尋找可能的逃生機會。但在〔高壓狀況〕下,人群密度非常集中,所有人常常擠成一團,時常發生碰撞的情形,逃不出去的人也有。
或許這個實驗還沒有辦法回答太多關於人群在逃難時的行為模式、特性。不過,這個實驗告訴大家,以後可以用虛擬實境來設計和測試,不用擔心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拒絕了。
Mehdi Moussaïd, Mubbasir Kapadia, Tyler Thrash, Robert W. Sumner, Markus Gross, Dirk Helbing, Christoph Hölscher J. R. Soc. Interface 2016 13 20160414; DOI: 10.1098/rsif.2016.0414 . Published 7 September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