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這張圖片裡有什麼?你該不會只看到____吧?

看看這張圖片,裡面有什麼呢?

「大象!」
還有呢?
「欸四隻大象!」
David Berkowitz (CC BY 2.0)

相信大家都有注意到大象,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圖片的正中央有一棵大樹,而且地上還有很多草?

如果你沒有注意到大象旁有一棵大樹,那就是「植物盲」(plant blindness在作祟。「植物盲」指的是相較於動物,人類較容易忽略植物的存在,時常對它們視而不見。環境保育人士對這個現象感到憂心,他們認為「植物盲」可能是植物保育受到的關注與重視比不上動物保育的原因之一。畢竟,談到環境保護、維護物種多樣性等等相關議題,只顧到動物卻忽略了植物的話,成效註定不彰。
事實上他們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確實有研究指出,人們比較願意出錢或出力保育那些他們喜歡、或覺得同理的物種。人們如果壓根兒沒有意識到植物的存在,也談不上喜歡或不喜歡這些物種,當然就更不用提他們會想到要保育植物了。
那到底為什麼會出現「植物盲」這種現象呢?這是演化造成的嗎?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嗎?有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逆轉這種現象呢?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者整理了相關文獻,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flowcomm (CC BY 2.0)

真的嗎?
首先,先來看看「植物盲」是不是有實驗證據支持。比方說,2008年的一個美國實驗請一群心理系學生和一群植物系學生給一大堆植物和動物的圖片評分。評什麼?評他們有多喜歡每張圖片裡面的植物/動物。但這群學生不知道的是,研究者之後會測量他們的記憶。結果學生們記得他們看過哪些動物圖片,卻不太記得他們看過哪些植物圖片。不但心理系的學生如此,植物系的學生也是。
為什麼?
有一說是因為植物不會動,植物的外型不像動物那麼多變(就是植物都長得很像的意思啦),所以不像動物那麼容易被偵測到。有一說是因為動物對人類而言是比較重要的糧食來源,人類老祖宗的打獵技巧可是很倚賴偵測這些動物的能力的。畢竟無肉令人瘦嘛,無竹頂多俗一點罷了。於是這麼演化下來,雖然大部分的人現在都不用打獵了,不過還是留著這個“後遺症”。
全世界都這樣嗎?
植物在某些文化中佔有很特別、很重要的地位或角色,像是北美、澳洲、西伯利亞、或東南亞原住民等等。他們會把某些特定的植物當作自己的親戚、朋友,或是相信自己與植物有共同的祖先(事實上我們真的有共同的祖先哪),或是認為植物有其靈魂,如同人類一樣需要獲得尊重與保護。在這些文化中,人類有義務去保護某些植物,和植物當朋友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如果如同前述,「植物盲」是演化的遺跡或者是我們的注意力和知覺系統運作機制使然,怎麼會有人不遵從「植物盲」的規則呢?作者認為,這些特例的存在並不表示這些原住民和其他地區的人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但卻反映了文化的影響有多巨大。但我覺得可惜的是,沒有實驗去測試這些人是否也有「植物盲」。
怎麼辦?
好,我們現在知道「植物盲」是確有其事,也了解到它可能不利於植物保育工作。但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促進大眾對植物保育重要性的了解,讓人們不要在只專注於動物(zoocentrism)呢?作者整理出可能可以下手的幾個要點:
1.      讓大家知道植物跟人其實很像(例如,它們會痛、會互相溝通、會辨認彼此
2.      讓大家對植物產生同理心(可適當使用擬人化)
3.      增加和植物直接接觸的經驗(例如,直接到戶外去觀察、認識、辨別植物,自己種植植物)
作者最後提到,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投入這個議題,讓我們找到提升植物保育意識的好方法。
原始文獻:
Balding, M., & J.H. Williams, K. (2016). Plant blindne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lant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n/a-n/a. doi:10.1111/cobi.12738
相關報導:
http://la-plumeria.com/en/2016/09/27/plants-blindn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