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想發表科學論文,需要會說故事嗎?

當研究者發表一篇科學論文(paper)之後,當然會希望論文能引起其他研究者的注意。最好是其他人看過之後都覺得,哇這篇論文好棒!然後當他們在撰寫自己的文章時,能夠引用(cite)這篇文章,也就是在他們的文章中提及這篇文章。一般而言,我們會將一篇科學論文被引用的頻率(citation frequency)或次數視為評估這篇文章品質的指標之一。

Nic McPhee (CC BY-SA 2.0)


不過除了研究品質好壞以外,還有什麼其他因素會影響一篇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寡呢?至少就“氣候變遷”這一領域而言,作者講故事的功力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本月刊載於〈PLOS ONE〉的一則研究收集了20092010年間與氣候變遷有關的七百多則文章,然後從網站(CrowdFlower)上請民眾幫忙閱讀這些文章的摘要,並且指出每篇文章摘要是否含有某些“敘事指標”(narrative indicators;有多像在講故事)

結果,文章摘要中所包含的“敘事指標”愈高時,該文被引用的次數也愈多。同時,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or Factor,簡稱IF,用來衡量期刊影響力的一個指標)和文章的“敘事指標”高低也有關聯:IF愈高的期刊的文章,有愈高的“敘事指標”。

當然這研究沒辦法告訴我們為何會有這個現象,不過大家可以記得一件事:如果你想把文章發表在〈Science〉或〈Nature〉之類的期刊,可能還需要練習怎麼把自己的研究說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至少就氣候變遷這個領域而言啦,其他領域就不知道了)

註:這些敘事指標包括:
(1) setting-是否有時間和地點的設定;
(2) narrative perspective-作者是否有使用第一人稱來說話;
(3) sensory language-可以反映情緒、態度、信念的字詞出現的頻率;
(4) conjunctions-把故事串起來的連接詞出現的頻率;
(5) connectivity-做連接用途的句子或詞彙(其實我不是很懂)
(6) appeal-是否有出現訴求或建議。

Hillier, A., Kelly, R. P., & Klinger, T. (2016). Narrative Style Influences Citation Frequency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PLOS ONE, 11(12), e016798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679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