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0

透過兒童繪本教小孩,主角是誰有差嗎?

童書、故事書、兒童繪本,不只被大人當作安撫小孩的工具,也被當作教育小孩的媒介。不管是生活習慣的養成,還是價值觀的建立,主題包羅萬象琳瑯滿目,幾乎是想得到的都找得到。有趣的是許多童書或兒童繪本內的主角都不是人類,而是動物,而且是擬人化的動物。不管是兔子、獅子、大象、小豬、青蛙、老鼠、狐狸、還是長頸鹿,時常以穿著人類的衣服,用兩隻腿走路,說話時和人類一樣比手畫腳的形象出現。有人說,以動物作為主角比較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但不確定這個說法有沒有證據支持。但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Patricia Ganea質疑,若繪本的主角是擬人化的動物而不是人類,那麼繪本中想要傳達給小朋友的教育訊息可能不一定能讓小朋友接收到。
Enokson (CC BY 2.0)

2017/08/17

「欸欸、那看起來好像一張臉!」-其實猴子跟你想的一樣

今天來教大家一個英文單字:pareidolia,名詞,發音為/per-ī-ˈdō-lē-ə/,中文翻譯為空想性錯視。什麼意思?就是把無意義影像看作有意義畫面的情況或傾向。比方說,火災現場熊熊烈火的上方好像有惡魔的身影(其實只是濃密的黑煙)。
Simon Harriyott (CC BY 2.0)

2017/08/10

破除迷思的好方法?

這世上存在很多迷思,或都市傳說,而且有些好像不管再怎麼宣傳再怎麼教育也無法根絕,其韌性之強根本和蟑螂不相上下。像是「人類只用了大腦的10%」,或是「接種MMR疫苗可能會讓小孩得自閉症」(註:MMR疫苗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後者這類迷思不但會危害到個體的權益,還有導致傳染病的大爆發的風險,所以若是能夠糾正民眾的觀念,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只是,要怎麼糾正呢?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CC BY-NC-ND 2.0)

2017/07/27

你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嗎?你支持嚴刑峻法嗎?

過去幾個實驗都發現,操弄人對人有自由意志這個概念的相信程度,會使人們的行為或思想產生變化。比方說,當人們的「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個信念產生動搖時,會變得比較自私、較具攻擊性、出現比較多的作弊行為、或是認為罪犯的刑期應被縮短。於是,有人就問啦,那些極度相信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是不是應該也比較無法容忍不道德行為?是不是同時也支持嚴懲罪犯?
Dave Nakayama (CC BY 2.0)

2017/07/26

等等,你確定這不是假新聞嗎?

從去年(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強烈關注「假新聞」這項議題。不過台灣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聞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該覺得驕傲嗎這…)不過,大家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執行「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呢?應該是在對新聞內容感到有所懷疑的時候吧。但是啊,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有其他人也在讀這些可疑的新聞時,進行事實查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Stuart Rankin (CC BY-NC 2.0)

這個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者以一系列八個實驗來告訴大家一件事-人們一旦覺察到其他讀者的存在,進行事實查核的意願便會降低。不過只要提醒人們回想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便有機會抵消這個負面效果!
主要的實驗流程是這樣的:實驗參與者必須登入某新聞網站並在上面閱讀三十多個新聞標題,但這些標題有真有假,參與者的工作便是決定哪些標題是真的哪些標題是假的。每答對一題得一分,但若答錯一題也會被扣一分,最終的分數會被換算成金錢發放給參與者。選項有三個,除了〔真〕和〔假〕之外,還有〔事實查核〕這第三個選項。如果參與者在某一題選了〔事實查核〕這個選項,那他就可以在實驗結束時得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人在登入新聞網站後,會見到自己的名字顯示在網頁角落,在此將這組稱之為〔單獨〕組。另一組人在登入後,除了自己的名字外,還會看到另外102個正在線上的其他使用者的名字,稱之為〔群體〕組。就這樣,這個操弄很簡單吧?但是這樣竟然對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意願產生了影響。不管在哪個實驗中,〔群體〕組的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都比〔單獨〕組還要低。而且不管選擇〔事實查核〕可以加分或會被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是實驗中參與者見到的畫面。
上面的A是「新聞網站」組別的參與者見到的畫面;下面的B是「Facebook」組別的參與者見到的畫面。
這邊兩個截圖都是[群體]組的畫面,所以可以看到畫面右邊除自己的名字外,還有其餘多名登入中的參與者。
圖片取自Jun 等人2017之論文。

接下來的實驗更神奇了。研究者把原本的「新聞網站」改成「Facebook」,也就是讓參與者在Facebook的介面上讀這些新聞標題並判斷真偽。結果當介面換成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之後,〔單獨〕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竟然降得跟〔群體〕組一樣低。是不是因為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不管怎樣都會給人“總是會有誰也在看吧”的感覺呢?
中間還有好幾個實驗,這邊先略過不談,不過我想提一下最後一個實驗。因為研究者發現,一般而言警覺性(vigilance)比較高的人,似乎比較不容易因為身處群體中就疏於事實查核。是以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想知道人們的警覺是不是造成〔群體〕組事實查核比例較低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於是便要求參與者在開始讀新聞之前先回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職責、義務與責任(dutie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這麼一做果然讓〔群體〕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增加到跟〔單獨〕組一樣高!
所以囉,大家以後記得提醒自己,在社群網站上看新聞的時候要特別提高警覺,別看到按讚數很高或是超多人分享就糊里糊塗地跟著按讚分享喔!

參考文獻

Jun, Y., Meng, R., & Johar, G. V. (2017). Perceived social presence reduces fact-che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23), 5976–5981. doi:10.1073/pnas.170017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