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她到底對我有沒有‘性’趣啊?

假設你剛好路過人群。不管你現在是在大學校園、酒吧或任何地方。請隨機從人群中挑一個女性,花兩秒鐘觀察她一下。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覺得她現在的性趣 (sexual interest)有多高?是‘性’致勃勃呢,還是‘性’趣缺缺?

不知要放啥圖片只好放美麗的赫本了。但是她跟本文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大家是根據以下哪一點來判斷呢?
(1) 衣著。她的穿著打扮是性感挑逗,或是保守傳統?
(2) 外表吸引人的程度。她是面貌、身形姣好的大美人或是不起眼的普通人?
(3) 肢體動作和表情。她是臭著臉雙臂交叉,或是眼送秋波姿勢撩人?

2016/10/27

六年後治療效果都還在!PACT,一種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方式

不清楚自閉症是什麼的朋友可以先看:「自閉症」到底是什麼?

這個影片讓你體驗身為自閉症者可能是什麼感覺?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V),把過去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及幾個相關診斷綜合起來,統稱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所以在臨床診斷上,不再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等不同的診斷名稱。因為重要的是嚴重程度的分級,而不是定義不甚明確的診斷名。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大型實驗始於2006年,當年這群患者的診斷名稱還是「自閉症」。所以這兩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論文中,還是使用「自閉症」這個名稱。
--------------------------------------------------前言結束分隔線---------------------------------------------------
這群符合自閉症診斷的孩子,有著社交互動障礙、語言障礙、具重複性及侷限性行為等表現。而且這些障礙會伴隨他們一輩子。
一,輩,子!(請認真想像一輩子是什麼光景。)
這不像感冒骨折那樣,吃藥打針住院開刀,治療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回到與一般孩子無異的狀態。這需要很長期的治療,而且療效可能很微小、進步可能極緩慢。可以想見,長期治療、照護所需要的資源和費用是很驚人的。如果有那麼一項治療方法,即使在治療停止很久很久以後都還能存在療效的話,是不是可以節省很多社會與經濟成本呢?

2016/10/26

戀童癖者的抑制功能

根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0),戀童(Paedophilia)指對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前期兒童有性偏好者。當然,並不是所有符合戀童診斷的人都會真的去猥褻或性侵兒童。(就好像不是每個對成年異性有性偏好的人都會去猥褻或性侵成人啊。)

那如果去比較‘真的’有猥褻或性侵兒童,跟沒有做出這些行為的戀童癖者,他們的大腦應該有哪裡不同吧?
圖片來源:Porsche Brosseau (CC BY 2.0)

2016/10/24

我的醫生是哪個黨派的,有關係嗎?

和臺灣的醫療制度不同,美國有所謂的PCP (primary care physician),也就是我們認知中的家庭醫師。在臺灣,大家多是哪裡不舒服就去診所或醫院找某科的專科醫師。但在美國,家庭醫師是一般人平日最常有機會接觸的醫師。想找專科醫師,必須透過家庭醫師的轉介。除了基本的醫療照護,家庭醫師更提供了預防保健服務以及衛教、藥物、醫療等諮詢。

2016/10/20

睡不夠,小心吃太多?

據說睡眠不足與飲食量增加、體重增加有一定的相關。2013年一項美國研究指出,成年人經歷連續五天的睡眠剝奪(每天只睡五小時)後,體重平均增加了0.82公斤。在這段睡眠不足的五天內,這些參與者每天雖然耗掉比較多的能量,但是也吃進比較多的熱量。

圖片來源:Michael Carian

2016/10/18

下背痛嗎?來點安慰劑吧(咦)

1955年,哈佛學者Beecher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獻回顧論文。該文集結審視15個發表於1930-50年代的與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相關的研究。Beecher認為,安慰劑對於主觀徵狀的減緩確有其效,包括頭痛、咳嗽、焦慮、傷口疼痛、心絞痛、感冒等症狀。當然,我們後來還發現安慰劑在更多不同的症狀治療上都發揮了功效。

圖片來源:Jamie (CC BY 2.0)


2016/10/15

適當時機的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方有助於心理健康

“我不願受我的情緒擺佈。我要利用它們、享受它們、主宰它們。”
-奧斯卡·王爾德
過度的情緒反應,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認知再評估”(cognitive reappraisal)是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中的一種策略。各位可以這樣理解這個策略:當一件事引起我們過激的情緒反應時,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去看待這個事件,試著重新詮釋事件本身,從而降低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反應。
圖片來源:David Amsler

2016/10/14

睪固酮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說到睪固酮(testosterone),大家會聯想到什麼?雄激素、陽剛、肌肉、禁藥、攻擊性、暴力。除了這些,你知道睪固酮或許還跟“慷慨”有關係嗎?

一群睪固酮濃度想必都很高的人
圖片來源:Julian Fong

2016/10/12

雇傭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造就了敲詐員工的慣老闆

職場上,如果老闆跟你說你最近業績不夠好,外面有能力又想進公司的人很多是不是該更努力一點。或是說這大環境不景氣希望大家共體時艱,稍微減個薪好不好。這時候你會選擇委屈自己配合老闆,還是跟他說那我不幹了?

從一個簡單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s)實驗,我們就可以看到權力如何使人腐化。:(

經典的囚徒困境版本是這樣的:請看HowHow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講完規則



2016/10/10

我們能夠同時擁有兩個身體感覺嗎?


攻殼機動隊」中,以機器取代受損的肢體或身體器官已不足為奇。女主角草薙素子更是全身都已經義體化(全身都是人造的)。她甚至能同時遠程操控兩具義體,讓這兩個身體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這個時候,不知道她的「身體感」(embodiment)是只存在於其中一個身體上、同時存在兩個身體上、還是在兩個身體間轉移呢?

「身體感」(embodiment,不知道這樣翻夠不夠清楚)是自我概念的一部份。要用一句話解釋,就是“這是我的身體的感覺”。

2016/10/07

人猿知道你在想什麼

過去,人類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認為只有自己才有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其他動物都沒有。什麼是心智理論?簡單說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的感受、我知道你想幹嘛、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他知道我在想什麼這種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但最近呢,開始有研究者主張其實某些動物可能也具備某種程度的心智理論能力。

“錯誤信念”(false believe)是心智理論能力當中之一。當我們知道某人對事實的認知有誤時,我們是否能根據這個人的錯誤信念預測他的舉動?莎莉與小安測驗(Sally–Anne test)是個用來測試兒童是否理解他人錯誤信念的經典測驗。
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圖片來源:Toby Jungen


2016/10/05

蜜蜂的薪火相傳

除人類外,已知部分哺乳類動物與鳥類,當團體中的少數個體學會某種特殊技巧以後,其他個體透過觀察與嘗試後,也會很快就開始使用這項特殊技巧。而且一傳十,十傳百,這個技能很快就頻繁出現在整個群體中。不過昆蟲有沒有可能有這種能力?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研究者Chittka與他的團隊的新研究告訴我們,熊蜂也有這種能力喔(該團隊的另一個有趣的新發現是,蜜蜂也有正向情緒)!

影片內容是經過訓練之後已經學會如何拉繩子的蜜蜂(原始論文 S4 Video

2016/10/04

博士畢業想找工作?推薦函內容可能男女有別(以地球科學領域為例)

這幾年,比較多人開始關注女性投身於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等領域的比例偏低這個事實。成因當然十分複雜,不過看到針對這個議題的研究漸漸地多了起來,表示這個“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應該是個好徵兆(不過當然還是有人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圖片來源: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16/10/03

嗡嗡嗡~嗡嗡嗡~蜜蜂今天心情很好唷~

蜜蜂意外吃到額外的甜水以後心情會變好-這無疑是上週最可愛的新聞!

大家都同意除了人類以外,猴子、黑猩猩、小狗、小貓這些哺乳類動物也有情緒變化。大家也開始慢慢能夠接受,無脊椎動物似乎也有情緒變化。像是果蠅、蜜蜂、還有龍蝦,都被實驗證實會出現類似焦慮、生氣之類負面情緒所引發的行為或反應。但牠們有沒有可能有正向情緒(也就是開心、快樂、HAPPY、爽)呢?就算有,要怎麼證明哩?
英國學者上禮拜發表在Science的這個研究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