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利他行為」的存在是因為人們怕被處罰嗎?

人類的「利他行為」一直是個謎。為什麼我們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呢?雖然這對群體有益,但這樣的行為對個體而言非但沒有立即性的好處,還帶來損失。

Chris Yarzab (CC BY 2.0)

試圖解釋「利他行為」的假設眾多,其中一種解釋是因為我們怕被處罰。這個假設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遵守對群體利益有利的規範,是因為許多人會處罰那些違反規範的人。而且違反規範的程度愈嚴重,隨之而來的處罰就愈大。
白話點說就是,我們搭公車讓座給老人是因為怕被其他乘客錄下來放上YouTube、我們不在路上亂丟垃圾是因為怕被路人鄙視、我們不在家裡開Party開太晚是因為怕被鄰居討厭
過去也有一些研究結果表示,怕被處罰這樣的心態確實是促成「利他行為」的原因(之一)。但那些主要都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的實驗。如果把場景搬到真實生活中的話,這個結果還會成立嗎?
奧地利、阿布達比、與德國三所大學的三個研究者合作進行了這個在‘真實世界’中進行的實驗。實驗中,他們試圖檢驗「違反規範的程度愈嚴重,隨之而來的處罰就愈大。」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被觀察的對象是在德國科隆兩個最大的車站等車的乘客。
實驗中,一位女演員和觀察者會到車站月台上鎖定某位乘客。然後女演員會在這個乘客看得見的範圍內故意把垃圾丟在地上。而觀察者會待在距離他們3-5公尺遠的地方觀察紀錄這位乘客的反應。不管是直接責罵女演員、要她把垃圾撿起來、或只是在旁邊噓她,這些行為都被當作是「直接處罰」。
但有些人可能怕被報復,所以不敢處罰吧?沒關係,研究者給他們執行「間接處罰」的機會。女演員把垃圾丟到地上10-15秒後,她假裝翻找包包裡面的東西但不小心把一疊書掉了出來。這疊書剛好散落在這位乘客面前的地上,這時候這位乘客會不會願意幫忙呢?如果這位乘客因為怕被報復而不敢直接處罰她亂丟垃圾,這時可能會以故意不幫忙她來作為「間接處罰」。
那實驗中怎麼操弄「違反規範的嚴重程度」呢?-根據女演員丟的垃圾大小多寡決定。如果她丟的是空咖啡杯,就算程度〔輕微〕;如果她丟的是一個大紙袋,大紙袋裡面包含空咖啡被跟其他物品,咖啡杯還滾出來,就算程度〔嚴重〕。
丟空咖啡杯在實驗中屬於〔輕微〕違反規範。
圖片來自原始論文Balafoutas et al., 2016
丟大紙袋在實驗中屬於〔嚴重〕違反規範。
圖片來自原始論文Balafoutas et al., 2016



理論上,在〔嚴重〕情況下會執行處罰(不管是直接或間接處罰)的人數應該比在〔輕微〕情況下會執行處罰的人多吧?
平均而言,在〔輕微〕情況下有14.85%的人〔直接處罰〕了女演員,而這個比例在〔嚴重〕情況下則是14.36%。兩者沒有差別。至於〔間接處罰〕,兩者依舊沒有差別 (在〔輕微〕時有13%的人願意幫忙,在〔嚴重〕時有11.76%的人伸出援手)。總結一句,違反規範的嚴重程度愈重並不會導致更多的處罰。
平均而言,在〔嚴重〕違反規範的情境中並沒有比較多人做出直接處罰的行動。
圖片修改自原始論文Balafoutas et al., 2016

研究者因此而懷疑過往實驗室中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否真能反映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究竟利他行為是否是因害怕被處罰而促成的?
研究者也另外在車站訪問了數百位乘客,在問卷中,乘客普遍表示丟大紙袋那個行為比丟咖啡杯的行為更令人難以忍受。但是他們也提到他們擔心自己如果做出處罰行為之後會遭遇報復,所以可能會選擇不處罰這個人。有趣的是,在〔嚴重〕情境中擔心會遭遇報復的人比較多。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在問卷中表示如果看到女演員書掉在地上而願意幫忙的人,不管她丟的是咖啡杯或大紙袋都願意幫忙。並不會因為她比較壞就不願意幫忙她。至於那些表示自己不會幫忙的人,不管女演員是丟哪個垃圾都不願意幫忙。
Balafoutas, L., Nikiforakis, N., & Rockenbach, B. (2016). Altruistic punishment does not increase with the severity of norm violations in the field.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3327. https://doi.org/10.1038/ncomms133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