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研究指出,能夠在別人面前做自己(展露自己真實的自我),是有益心理健康的。不過這幾年社交模式改變,我們變得十分仰賴網路社交網站、軟體,像Facebook(臉書)就是其中一例。
有些人覺得透過網路,相較於在實體世界,更能自在地表現真實的自我。
CC by Bodle |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招募了一群參與者來填寫人格特質量表(類似這個),包括他們的“真實”人格,和“臉書”人格。另外也評量他們的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edness)、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憂鬱、焦慮程度和壓力大小。
結果顯示,臉書人格和真實人格的相似程度,與生活中的壓力大小、以及社會連結有顯著相關:臉書人格接近真實人格的人,生活壓力比較小,與人的連結也比較緊密;而臉書人格與真實人格差距大的人,生活中的壓力也大,社會連結也比較疏遠。
可惜從這個研究我們無法得知壓力的減輕和社會連結的增強,是因為這些人在臉書上成功地“做自己”,或其他未知原因導致。不過這部分或許可以參照過去在“現實世界人格”的研究。
Grieve, R., & Watkinson, J. (2016).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Being Authentic on Facebook.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9(7), 420–425.
http://doi.org/10.1089/cyber.2016.0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