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陪審團:我們認為被告有罪

“監視錄影帶畫面中,一名男子在商店外被兩名歹徒包圍,貌似意欲搶劫,其中一個還舉槍對著受害人。一陣短暫的拉扯推擠之後,有另一人從商店內出來。其中一名歹徒試圖把這第四個人推回店內,同一時間,持槍歹徒朝受害人的方向開了一槍。”


「你覺得這個歹徒是不是有意要殺死受害者?你覺得他是蓄意、有預謀地想要殺害受害者嗎?你覺得他在開槍前,有多少時間可以衡量當時的狀況?是根本無暇思考,或是有很充裕的時間考慮呢?

「讓我們把影片倒回去再播一遍,這次把速度調慢一點,好讓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

頗有現代藝術感的正義女神像, Supreme Court of Brazil
CC by Morio
以上描述很像法庭劇裡面的場景吧?但這可是真實案例。

2009年,在美國費城一樁殺警命案的審判中,檢察官在法庭上以慢速播放事發當時的監視錄影帶畫面,並指控被告(John Lewis)蓄意謀殺被害人。被告敗訴後提出上訴,他的律師指出,檢察官在法庭上以慢速播放影片,會使陪審團誤認被告在開槍前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斟酌考慮,因而加強「被告是有意的」這樣的印象。


那麼,辯護律師上訴的理由有沒有根據呢?
英國倫敦中央刑事法院,人稱Old Bailey
CC by Bill Tyne

發表在PNAS的一篇研究以數個實驗的結果支持辯護律師的說法:觀看慢速播放影片的參與者(相較於觀看正常速度播放影片的人),較容易認為被告是蓄意、有預謀的,也較傾向於認為被告有很長的時間考慮要不要開槍。

其中一個實驗,實驗參與者甚至被再三叮囑他們在看的是慢速播放的影片(而且畫面上的時間顯示也被弄得特別顯眼),事後也證實他們的確知道影片真正的長度。但無奈他們還是較傾向於認為被告有罪。

再者,即使是正常速度播放與慢速播放都看過的參與者,比之於只看過正常速度的參與者,還是比較傾向認為被告有罪。

最後,上述真實案例中的John Lewis被判了死刑

Caruso, E. M., Burns, Z. C., & Converse, B. A. (2016). Slow motion increases perceived int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33), 9250–9255. http://doi.org/10.1073/pnas.1603865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