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

想發表科學論文,需要會說故事嗎?

當研究者發表一篇科學論文(paper)之後,當然會希望論文能引起其他研究者的注意。最好是其他人看過之後都覺得,哇這篇論文好棒!然後當他們在撰寫自己的文章時,能夠引用(cite)這篇文章,也就是在他們的文章中提及這篇文章。一般而言,我們會將一篇科學論文被引用的頻率(citation frequency)或次數視為評估這篇文章品質的指標之一。

Nic McPhee (CC BY-SA 2.0)

2016/12/22

跨性別女性使用女廁,誰有意見?

跨性別女性(transgender women),指出生時生理性別為男性,但性別認同為女性的人。而所謂的順性別(cisgender),則指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一致的人,所以順性別男性就是生為男兒身同時也認為自己是男性的人。如果跨性別女性在外面想上廁所,你覺得他應該使用公廁中的女廁或男廁?如果跨性別女性使用女廁,你的看法是...?你覺得這會對其他使用女廁的順性別女性有影響嗎?你會因此而對順性別女性使用女廁的安全或隱私感到擔憂嗎?

可以想像會有不少人對於讓『跨性別女性使用女廁』這件事有意見,不過順性別男性和順性別女性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和態度有什麼不一樣嗎?哪邊的反對聲音比較大呢?
Michael Coghlan (CC BY-SA 2.0)

2016/12/19

馬會向人類尋求協助

狗與人類共同生活、共同演化了上萬年之久,於是變得非常懂得如何與人類溝通互動。牠們不但能夠理解人們的眼神、手勢,懂得注意主人注意的方向,甚至還能夠理解部分人類語言與聲調。同為犬科動物,即使是被人類養大的狼也辦不到。至於另一種和人類歷史關係密切的動物-馬,雖不像狗那樣已經跟著人類那麼久,但牠們被眷養的歷史也有六千年之久。這樣說來,馬和人類的互動又如何呢?如果馬兒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牠們會尋求人類的協助嗎?

Credit: Stefan Schmitz CC BY-ND 2.0

2016/12/16

好小孩才能得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嗎?錯!

『親愛的聖誕老公公,
我今年有當好小孩喔~我有幫助每個人。你的聖誕小精靈們好嗎?你好嗎?那個,玩具的話我想要樂高
-佛瑞德,七歲。
Garry Knight (CC BY 2.0)

大人都跟小朋友說,一定要當好小孩這樣聖誕節的時候才會收到聖誕老公公送的禮物🎅。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聖誕老公公到底是依據什麼因素來決定要不要送小朋友禮物?

2016/12/14

敢問法官大人,您昨天有睡飽嗎?

睡眠不足對複雜的認知功能有著莫大的負面影響,舉凡記憶、決策等無不倖免。不僅如此,睡眠不足還會使人變得衝動,而且在特定情況下還容易把模稜兩可的訊息視為具威脅性的訊息。更雪上加霜的是,睡眠被剝奪的人在情緒調節方面也會出現障礙,他們比較無法調節觀看噁心圖片之後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反應。

但這一切跟法官有什麼關係呢?
Ed Bierman (CC BY 2.0)

2016/12/08

胎兒的大腦發育:你看過胎兒的fMRI嗎?

故事得從1999年開始說起。那年九月,英國研究者在期刊《柳葉刀》發表了第一篇以胎兒作為fMRI (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對象的研究論文1。在那之前,雖然人們已可透過結構性磁振造影(structural MRI)得知胎兒腦部‘結構’是否有異常。但想知道胎兒腦部的‘功能’是否有異,只能仰賴腦磁波儀 (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或甚至其他更不直接的方式(像是聽胎兒心跳)

圖片取自van den Heuvel and Thomason, 2016

2016/12/07

共同的回憶,同樣的大腦運作模式

昨晚吃飯的時候看了《Westworld》第一季的最後一集,如果你也看過了,那當你和我一樣都在回想同一個場景時,我們的大腦反應將會非常相似。附帶一提,監製NolanUCL校友喔!ヽ( ^∀^)ノ。再附帶一提,1973年的電影版是麥可·克萊頓寫跟導的喔。

只不過今天要介紹的研究是讓實驗參與者看這個↓
圖片來源:imdb

BBC影集《Sherlock》第一季的第一集的頭五十分鐘(不知為何我在打字的同時彷彿聽到迷妹的尖叫聲)

2016/12/05

擴增實境+機器學習=「幻肢痛」新療法

寫在前頭⇒
之一:這個研究沒有對照組。
之二:這個研究的部分研究經費由廠商贊助。
之三:研究者有明講,目前還是應該優先考慮鏡像治療(mirror therapy),畢竟那是最簡單而且經過許多試驗的治療方式。除非鏡像治療的治療效果不彰,或病患根本無法使用鏡像治療,才有需要考慮這個研究介紹的治療方法。
內文開始⇒

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可不是只能用來給大家抓寶可夢喔。除了應用在教育現場(芬蘭研究者利用擴增實境來幫助學生學習一些抽象的科學概念,結果得到不錯的成效)外,也已經被應用在「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的治療囉!
圖片取自原始論文Ortiz-Catalan et al., 2016

2016/12/03

逾四成憂鬱症患者沒意識到自己需要尋求協助

如果你以為憂鬱症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或情緒低落,睡一覺起來或吃頓大餐就好了,那你就要好好的看一下這段Ted-ED的影片囉!



Ted-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R48Mb3W0 (點設定可以選中文字幕)

2016/12/01

別再低估兩歲半兒童了-關於「錯誤信念」

日復一日,我們不斷地在揣測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行動背後的意涵、根據各人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預測每個人的下一步。這一切得以順利進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此一能力功不可沒。在測試人們或動物是否具備心智理論時,研究者經常使用「錯誤信念」(false belief)作業。

圖片來源:Fredrik Rubensson (CC BY 2.0)

2016/11/30

如何有效對抗貧窮對兒童大腦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貧窮對於兒童的腦部發展是很不利的一個因子。當然,‘貧窮’二字是一個很複雜的集合,其背後成因錯綜複雜,也經常與眾多變項相關聯。但不論如何,已經有眾多研究結果指出,在貧窮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生理健康等等都是不利的。而且這些影響會持續到他們成年後。

Stephan Hochhaus (CC BY 2.0)

2016/11/25

壓力大害你把課本內容忘光光嗎?你可能用錯讀書方法了!

過去研究一致認為,人們在遇到急性壓力時,回想腦海中的記憶的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是在壓力剛開始的頭幾分鐘,記憶表現可能還不會有什麼變化,或甚至有變好的可能。但經過大約25分鐘之後,記憶表現就會開始變差。只是,有研究者跳出來挑戰這個說法。

mer chau (CC BY 2.0)

2016/11/23

關於自閉症的某些療法

先說個故事。

有天,某人聲稱他可以讓小朋友變高又變聰明。方法很簡單,只要讓學校老師每天重複對小朋唸:『嘰咕嘰.嘰咕嘰.嘩啦嘩啦砰』。每天唸一百次即可。為了證明這個方法的有效性,他進行了一個實驗。在實驗裡面,實驗對象是幾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實驗進行六個月後,每個小朋友可以認得的中文字都比實驗前多、每個小朋友都長得比實驗前高、而且不管是什麼知識領域,每個小朋友懂得的東西都比實驗前多!!!『嘰咕嘰.嘰咕嘰.嘩啦嘩啦砰』是不是很神奇?

以上故事是我瞎掰的。


圖片來源:hepingting (CC BY 2.0)

2016/11/17

謊話會愈撒愈大嗎?且看杏仁核的反應為何

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用來形容人雖然一開始只從事很輕微的惡行,但是壞事做久了以後會逐漸升級。所以縱使小時候偷的只是單價不高的葫瓜,但到了長大成人偷的東西卻升級成單價較高的牛。「說謊」這個行為在大家的認知中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們會覺得詐騙集團成員、實驗數據造假的科學家、設計大型金融騙局的人,八成從小就養成說謊的習慣。但是謊話真的會愈撒愈大嗎?如果會的話,有可能從大腦的活動來預測謊話升級的程度嗎?

鼻子那~麼長好恐怖...
Tristan Schmurr (CC BY 2.0)

研究者利用實驗設計讓實驗參與者在某些情境下有說謊的誘因,但在某些情境下沒有,藉此計算參與者在有誘因的情況下謊話是否有愈撒愈大的情況。

2016/11/15

「電腦化認知訓練」可以幫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年長者嗎?

大家應該經常接觸老人失智這個議題吧。不管是從電影、電視或新聞節目看到的,或是自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但是你知道嗎?臨床上還有另一個介於健康老人與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診斷-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被診斷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雖然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仍然可以自理,但他們的記憶力差、學習能力也差。他們的症狀沒有嚴重到可以被診斷為失智症,但每年都約有5-10%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症狀加劇,使他們升級為失智症患者。
Rachel Samanyi (CC BY 2.0)

2016/11/14

小學/中學時的霸凌受害者,長大後體重過重的風險較高

體重過重或肥胖對健康有莫大危害。造成成人體重過重的潛在因素眾多,而童年時期長期處於過大的壓力下便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曾有動物實驗顯示,幼年時曾遭受長期心理壓力的個體,長大後的體重確實會變得比較重。而人類數據也顯示類似現象:兒童時期曾被虐待的人,成年後肥胖的風險較高。

遭受霸凌的小孩也是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下。那麼這些有被霸凌經驗的小孩,之後成為體重過重的成年人的風險是不是也比較高呢?

Liam Moloney (CC BY 2.0)

2016/11/09

「利他行為」的存在是因為人們怕被處罰嗎?

人類的「利他行為」一直是個謎。為什麼我們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呢?雖然這對群體有益,但這樣的行為對個體而言非但沒有立即性的好處,還帶來損失。

Chris Yarzab (CC BY 2.0)

試圖解釋「利他行為」的假設眾多,其中一種解釋是因為我們怕被處罰。這個假設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遵守對群體利益有利的規範,是因為許多人會處罰那些違反規範的人。而且違反規範的程度愈嚴重,隨之而來的處罰就愈大。

2016/11/04

災難過後,小心失智。

20113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因地震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一連串事故傷害,一直到今天都還未完全失去其影響力。除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外,遭受破壞的房屋更是逾百萬棟。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都有可能會發生在災民身上。而災民當中有不少年長的老人,被迫遷離熟悉的環境再加上親友可能死於災難。在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支持都減弱的情況下,老年受災戶失智症狀加劇的情形也值得關注。

雖然早先有研究指出,震災兩年後居住在氣仙沼市臨時住房中的長者,有36%都有著失智的症狀。但這樣的數據完全無法顯示,這樣的高比例與震災或搬遷至臨時住房有任何關連。
jonel hanopo (CC BY 2.0)


2016/11/03

手機或平板放在臥室?對小孩或青少年的睡眠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睡眠很重要這件事,我想大家應該都有共識。智慧型手機、平板的使用率在過去數年內迅速增加這個現象,大家應該也都同意。不像舊時代的電腦或甚至電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有著攜帶方便這一特點。再加上上面的遊戲、社交軟體很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所以就常常會發生人都已經躺到床上了眼睛還離不開螢幕的情形。甚至就算睡著了,這些機器也仍然在伸手可及的範圍內。以至於各式各樣的訊息與通知即使在我們睡著的期間,也仍然讓螢幕一亮一亮的閃個不停。

圖片來源:jenny cu (CC BY 2.0)
所以當然有人就擔心了,睡前玩這些東西會不會影響睡眠啊?畢竟不管是玩遊戲、社交軟體或看短片,總是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情緒起伏吧。或者是來自螢幕的光源,會不會干擾睡眠啊?尤其是小孩或青少年,萬一因睡眠品質不好或睡不夠而造成後續一連串的不良影響,那豈不令人擔憂?

2016/11/02

中風復健:機器輔助療法到底有沒有效?

因為機器人學的發達,大家或許都知道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領域。之前介紹過一篇搭配外骨骼與腦機介面為脊髓損傷病患進行復健的文獻,當然也有不少研究團隊試圖以機器來幫助中風病患的復健。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利用機器輔助療法(robot-assisted therapy)來訓練中風病患上肢功能的治療成效究竟好不好。

不同類型機器輔助療法所使用的機器的範例。
A圖是終端控制系統;B圖是外骨骼系統。
圖片來自Chang and Kim發表在Journal of Stroke的文章 (2013)

2016/10/28

她到底對我有沒有‘性’趣啊?

假設你剛好路過人群。不管你現在是在大學校園、酒吧或任何地方。請隨機從人群中挑一個女性,花兩秒鐘觀察她一下。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覺得她現在的性趣 (sexual interest)有多高?是‘性’致勃勃呢,還是‘性’趣缺缺?

不知要放啥圖片只好放美麗的赫本了。但是她跟本文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大家是根據以下哪一點來判斷呢?
(1) 衣著。她的穿著打扮是性感挑逗,或是保守傳統?
(2) 外表吸引人的程度。她是面貌、身形姣好的大美人或是不起眼的普通人?
(3) 肢體動作和表情。她是臭著臉雙臂交叉,或是眼送秋波姿勢撩人?

2016/10/27

六年後治療效果都還在!PACT,一種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方式

不清楚自閉症是什麼的朋友可以先看:「自閉症」到底是什麼?

這個影片讓你體驗身為自閉症者可能是什麼感覺?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V),把過去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及幾個相關診斷綜合起來,統稱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所以在臨床診斷上,不再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等不同的診斷名稱。因為重要的是嚴重程度的分級,而不是定義不甚明確的診斷名。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大型實驗始於2006年,當年這群患者的診斷名稱還是「自閉症」。所以這兩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論文中,還是使用「自閉症」這個名稱。
--------------------------------------------------前言結束分隔線---------------------------------------------------
這群符合自閉症診斷的孩子,有著社交互動障礙、語言障礙、具重複性及侷限性行為等表現。而且這些障礙會伴隨他們一輩子。
一,輩,子!(請認真想像一輩子是什麼光景。)
這不像感冒骨折那樣,吃藥打針住院開刀,治療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回到與一般孩子無異的狀態。這需要很長期的治療,而且療效可能很微小、進步可能極緩慢。可以想見,長期治療、照護所需要的資源和費用是很驚人的。如果有那麼一項治療方法,即使在治療停止很久很久以後都還能存在療效的話,是不是可以節省很多社會與經濟成本呢?

2016/10/26

戀童癖者的抑制功能

根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0),戀童(Paedophilia)指對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前期兒童有性偏好者。當然,並不是所有符合戀童診斷的人都會真的去猥褻或性侵兒童。(就好像不是每個對成年異性有性偏好的人都會去猥褻或性侵成人啊。)

那如果去比較‘真的’有猥褻或性侵兒童,跟沒有做出這些行為的戀童癖者,他們的大腦應該有哪裡不同吧?
圖片來源:Porsche Brosseau (CC BY 2.0)

2016/10/24

我的醫生是哪個黨派的,有關係嗎?

和臺灣的醫療制度不同,美國有所謂的PCP (primary care physician),也就是我們認知中的家庭醫師。在臺灣,大家多是哪裡不舒服就去診所或醫院找某科的專科醫師。但在美國,家庭醫師是一般人平日最常有機會接觸的醫師。想找專科醫師,必須透過家庭醫師的轉介。除了基本的醫療照護,家庭醫師更提供了預防保健服務以及衛教、藥物、醫療等諮詢。

2016/10/20

睡不夠,小心吃太多?

據說睡眠不足與飲食量增加、體重增加有一定的相關。2013年一項美國研究指出,成年人經歷連續五天的睡眠剝奪(每天只睡五小時)後,體重平均增加了0.82公斤。在這段睡眠不足的五天內,這些參與者每天雖然耗掉比較多的能量,但是也吃進比較多的熱量。

圖片來源:Michael Carian

2016/10/18

下背痛嗎?來點安慰劑吧(咦)

1955年,哈佛學者Beecher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獻回顧論文。該文集結審視15個發表於1930-50年代的與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相關的研究。Beecher認為,安慰劑對於主觀徵狀的減緩確有其效,包括頭痛、咳嗽、焦慮、傷口疼痛、心絞痛、感冒等症狀。當然,我們後來還發現安慰劑在更多不同的症狀治療上都發揮了功效。

圖片來源:Jamie (CC BY 2.0)


2016/10/15

適當時機的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方有助於心理健康

“我不願受我的情緒擺佈。我要利用它們、享受它們、主宰它們。”
-奧斯卡·王爾德
過度的情緒反應,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認知再評估”(cognitive reappraisal)是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中的一種策略。各位可以這樣理解這個策略:當一件事引起我們過激的情緒反應時,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去看待這個事件,試著重新詮釋事件本身,從而降低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反應。
圖片來源:David Amsler

2016/10/14

睪固酮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說到睪固酮(testosterone),大家會聯想到什麼?雄激素、陽剛、肌肉、禁藥、攻擊性、暴力。除了這些,你知道睪固酮或許還跟“慷慨”有關係嗎?

一群睪固酮濃度想必都很高的人
圖片來源:Julian Fong

2016/10/12

雇傭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造就了敲詐員工的慣老闆

職場上,如果老闆跟你說你最近業績不夠好,外面有能力又想進公司的人很多是不是該更努力一點。或是說這大環境不景氣希望大家共體時艱,稍微減個薪好不好。這時候你會選擇委屈自己配合老闆,還是跟他說那我不幹了?

從一個簡單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s)實驗,我們就可以看到權力如何使人腐化。:(

經典的囚徒困境版本是這樣的:請看HowHow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講完規則



2016/10/10

我們能夠同時擁有兩個身體感覺嗎?


攻殼機動隊」中,以機器取代受損的肢體或身體器官已不足為奇。女主角草薙素子更是全身都已經義體化(全身都是人造的)。她甚至能同時遠程操控兩具義體,讓這兩個身體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這個時候,不知道她的「身體感」(embodiment)是只存在於其中一個身體上、同時存在兩個身體上、還是在兩個身體間轉移呢?

「身體感」(embodiment,不知道這樣翻夠不夠清楚)是自我概念的一部份。要用一句話解釋,就是“這是我的身體的感覺”。

2016/10/07

人猿知道你在想什麼

過去,人類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認為只有自己才有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其他動物都沒有。什麼是心智理論?簡單說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的感受、我知道你想幹嘛、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他知道我在想什麼這種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但最近呢,開始有研究者主張其實某些動物可能也具備某種程度的心智理論能力。

“錯誤信念”(false believe)是心智理論能力當中之一。當我們知道某人對事實的認知有誤時,我們是否能根據這個人的錯誤信念預測他的舉動?莎莉與小安測驗(Sally–Anne test)是個用來測試兒童是否理解他人錯誤信念的經典測驗。
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圖片來源:Toby Jungen


2016/10/05

蜜蜂的薪火相傳

除人類外,已知部分哺乳類動物與鳥類,當團體中的少數個體學會某種特殊技巧以後,其他個體透過觀察與嘗試後,也會很快就開始使用這項特殊技巧。而且一傳十,十傳百,這個技能很快就頻繁出現在整個群體中。不過昆蟲有沒有可能有這種能力?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研究者Chittka與他的團隊的新研究告訴我們,熊蜂也有這種能力喔(該團隊的另一個有趣的新發現是,蜜蜂也有正向情緒)!

影片內容是經過訓練之後已經學會如何拉繩子的蜜蜂(原始論文 S4 Video

2016/10/04

博士畢業想找工作?推薦函內容可能男女有別(以地球科學領域為例)

這幾年,比較多人開始關注女性投身於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等領域的比例偏低這個事實。成因當然十分複雜,不過看到針對這個議題的研究漸漸地多了起來,表示這個“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應該是個好徵兆(不過當然還是有人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圖片來源: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16/10/03

嗡嗡嗡~嗡嗡嗡~蜜蜂今天心情很好唷~

蜜蜂意外吃到額外的甜水以後心情會變好-這無疑是上週最可愛的新聞!

大家都同意除了人類以外,猴子、黑猩猩、小狗、小貓這些哺乳類動物也有情緒變化。大家也開始慢慢能夠接受,無脊椎動物似乎也有情緒變化。像是果蠅、蜜蜂、還有龍蝦,都被實驗證實會出現類似焦慮、生氣之類負面情緒所引發的行為或反應。但牠們有沒有可能有正向情緒(也就是開心、快樂、HAPPY、爽)呢?就算有,要怎麼證明哩?
英國學者上禮拜發表在Science的這個研究是這樣做的。

2016/09/30

這張圖片裡有什麼?你該不會只看到____吧?

看看這張圖片,裡面有什麼呢?

「大象!」
還有呢?
「欸四隻大象!」
David Berkowitz (CC BY 2.0)

相信大家都有注意到大象,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圖片的正中央有一棵大樹,而且地上還有很多草?

2016/09/28

兒童早期的注意力問題可能產生長遠影響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指出,相較於沒有注意力問題的兒童,有注意力問題的兒童,之後能成功從高中畢業的可能性少了40%。這項研究自1991年開始追蹤386名兒童,評量他們在一年級時的學業表現、注意力、社交能力、情緒控管技巧等等,並評量這些指標對於他們之後的學業成就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在所有指標當中,「一年級時的注意力技巧」是能夠最有效地預測他們之後學業成就的指標。
雖然這些兒童都沒有被診斷為注意不足過動症(ADHD),但那些在一年級時有注意力問題的兒童,他們在五年級時的閱讀成績比同儕低了三個百分比。這個看似很微小的差異,最終導致他們當中部分的人無法順利從高中畢業。
圖片來源:公共網域

2016/09/27

盲人大腦處理語言,並沒有那麼依賴左側大腦

先天性失明的盲人,在處理語言時,跟明眼人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要知道,多數人在處理語言時,主要依靠左側大腦額葉與顳葉。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語言中樞在左腦”、“左腦司語言”這類說法的由來。但是研究指出,先天性失明盲人在處理語言時,並不像明眼人那樣依賴左側大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紅色區域是布洛卡區,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對語言產生而言非常重要的腦區,即為此區。
By Polygon data were generated by Database Center for Life Science(DBCLS)[2]. (Polygon data are from BodyParts3D[1]) [CC BY-SA 2.1 jp],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16/09/21

「咦?有人叫我?」-大腦聽到自己名字的反應

在課堂上發呆的時候,你大概完全沒在注意老師到底在講什麼。不過老師如果突然叫你的名字,不管你正在哪裡神遊,你可能都會立刻回神。畢竟,自己的名字在社會生活或社交場合中扮有重要的角色。不過,當我們聽到自己的名字時,大腦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新海誠「你的名字」日本海報

2016/09/20

兒童時期自制力較高者,成年後抽菸的可能較低

看到標題,第一個閃過腦袋的念頭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那本暢銷書,還有棉花糖那個實驗。我沒看過那本書,不過棉花糖的實驗大家可能都略知一二。

2016/09/16

放諸四海而皆准-有這種道德準則嗎?

「勇夫護孕妻打死賊」這個新聞引起的熱烈討論延續至今。從結果來看,勇夫打死了賊,也就是一個人(加害者)打死了另一個人(被害者)。光看這點,我們應該要說加害者,也就是這個例子中的勇夫壞壞應該要受罰。但我們沒有驟下這樣的結論。相反地,我們問了很多問題:他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是不是逼不得已?……

悲慘世界封面。故事中,主角尚萬強為了姐姐飢餓的孩子而偷了麵包,這樣的理由可以合理化他偷竊的行為嗎?
Émile Bayard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16/09/15

「超級老人」的大腦和一般老人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即使是正常老化,也會使我們的大腦萎縮,也會使老人的記憶力和某些認知功能變得比年輕人差。但是在人群中,有一小部分的老人,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六七十歲以上,但他們的記憶力卻與一般年輕人不相上下。想不想知道這群被稱為「超級老人」superagers,找不到比較貼切的中文名稱)的大腦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超級老人」某些大腦皮質的厚度與年輕人無異。圖中藍色區域位於警覺網絡(salience network)內,黃色區域則位於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內。圖片出自Sun et al., 2016

2016/09/14

從植物的使用來看狩獵-採集生活方式的文化傳承

雖然是人類學的文章,但我覺得太有趣了,於是分享一下。

在非洲的剛果,BaYaka Pygmies人目前仍然實行“狩獵-採集”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一樣,植物被拿來做各式各樣的用途。舉凡藥用(治療跌打損傷、感冒腹瀉、安胎、解毒);打獵用(尋找蜂蜜、毒魚、毒猴子);信仰或社會規範用(測謊、求姻緣、求打獵豐收、祈雨、求得好歌喉);或其他(食用、調味料、當墊子、製作工具、生火),包山包海。


2016/09/13

小孩打電動,打多久才夠呢?

從標題來看,這是一個野心很大的研究。通常讀這種文章,我多少會有點忐忑。因為要嘛就是超級厲害的經典大作,要嘛就是嘩眾取寵騙點閱率的文章。不過最怕的還是掛羊頭賣狗肉,令人嘆氣連連那種。

給小孩打電動,到底好處多還是壞處多?這問題大家都很耳熟,因為畢竟也吵了好一陣子。確實,不少實驗指出打電動具有促進兒童的反應速度、視覺動作協調或其他能力等等效果。但大人也擔心玩太久會不會有一些副作用,像是暴力傾向、衝動、社交能力變差、成績下滑之類的。

2016/09/09

意志力耗損光了,補充糖份有用嗎?

1998年,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了一個關於意志力(或自制力)的說法,稱之為自我耗損(ego-depletion)。這個說法的中心思想是: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能量一樣,一個人耗去的意志力愈多時,他就愈難再堅持下去。不管是忍著不去做不該做的事,或是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都會耗損掉我們的意志力。例如:明明想吃零食卻忍著不吃、心情很差但卻必須強顏歡笑。但這所謂的意志力“能量”具體而言到底是啥呢?

有一說是葡萄糖。

Success Kid Original Meme | YES LET'S DO IT! | image tagged in memes,success kid original | made w/ Imgflip meme maker

2016/09/07

逃難時的群眾行為

不管是在辦公大樓、百貨商場、車站、公寓大樓,萬一不幸遇上火災、地震、或恐怖攻擊等的事件發生,人群就需要緊急疏散。但在逃命的過程中,可能一不小心就發生推擠碰撞、跌倒踩踏之類的意外,導致人員受傷或阻礙疏散速度。要想了解緊急逃生出口和空間內的導引指示要怎麼設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必須對群眾在這種情況下的行為模式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CC by MIKI Yoshihito

2016/09/05

嬰兒的可愛是有功能的!

圓圓的大眼睛、鼓鼓的臉頰、短短的下巴、大大的頭相信大部分的人看到小嬰兒時都會有「噢!」那種快融化的感覺吧。但是嬰兒怎麼會那麼可愛呢?嬰兒的可愛有什麼好處嗎?
CC by Hebe Aguilera

研究者Kringelbach等人提出一種說法,他們認為「可愛」這項特質,對於嬰兒本身的生存至為關鍵。而且可愛不但包括“看”起來可愛,還包括“聽”起來跟“聞”起來可愛。至於「可愛」如何幫助嬰兒生存下來呢?Kringelbach等研究者認為「可愛」能夠對大人(主要是照顧者)造成即時影響,也能造成持續的影響。

2016/09/02

狗的大腦如何處理人類語言?

狗與人類一塊兒生活、一塊兒演化,說狗可以聽得懂人話大家應該都認同吧。過去研究甚至發現狗可以認出大概1,000個人類語言的詞彙。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話時是有抑揚頓挫的。即使是同一句話,倘若用不同的語調說出來,意思恐怕就不一樣。比方說,友人興高采烈的「你穿這件衣服很好看!」跟語調平平的「你穿這件衣服很好看。」顯然就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只是說,狗分的出來嗎?

還有,狗的大腦在處理人類語言時,跟人類大腦處理人類語言的方式是否有相似性呢?比方說,處理詞彙意義時偏重左腦?那麼處理語調變化時呢?
CC by elizabeth tersigni

研究者操弄了“語意”(讚美詞彙和中性詞彙)和“聲調”(讚美的聲調和中性聲調)兩個變項。研究者請飼主們錄下4種不同的聲音檔:「讚美詞彙+讚美聲調」、「讚美詞彙+中性聲調」、「中性詞彙+讚美聲調」還有「中性詞彙+中性聲調」,然後利用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來研究狗在聽這4種不同組合時大腦的反應。
結果呢。狗可以分別處理語意和聲調變化,而牠們主要依靠左腦來處理人類語言的語意訊息,但主要依靠右腦來處理語言的聲調變化。而且牠們腦中的獎賞系統對於「讚美詞彙+讚美聲調」的反應強過對其他組合的反應喔。研究者認為,這表示人類主要依賴左腦來處理語意的特性並非人類所特有,可能也不是專為語言而生,反而說不定源於更原始的功能?

2017/11/1
後記-作者後來做出勘誤,表示原本結果的左/右腦反了。所以狗應該是用左腦來處理語言的聲調變化,以右腦處理語意訊息。

Andics, A., Gábor, A., Gácsi, M., Faragó, T., Szabó, D., & Miklósi, Á. (2016). Neural mechanisms for lexical processing in dogs. Science, 353(6303), 1030–1032.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af3777


2016/08/31

截肢三十年後,大腦感覺運動皮質的變化是…

我們在移動肢體或任何身體部位時,大腦的感覺運動皮質神經元會產生相對應的活動。而感覺運動皮質本身又被分割成不同區塊,各區塊各自負責不同身體部位的活動。比方說有負責大腿的、有負責手臂的、有負責不同手指頭的等等。如果不幸被截肢,那負責失去的肢體部位的感覺運動皮質會有什麼改變呢?一般認為某部分的感覺運動皮質在長期失去外界訊息的輸入(包括肌肉骨骼的各種受器)後,該部分的神經元要嘛就是逐漸凋零,要嘛就是轉換職位負責其他工作。但「幻肢(phantom limb)」病患的感覺運動皮質是什麼樣子呢?

Credit to University of Oxford Hand Brain Lab

2016/08/29

食品的產品說明對消費者所造成的影響

你知道嗎?如果讓人試喝兩瓶紅酒,一瓶標價300元而另一瓶標價1300元,大家可能會覺得標價為1300元的那瓶紅酒比較好喝。即使兩瓶裝的是一模一樣的酒。這個效應可能源於大家“相信”高價商品多伴隨較好的品質。除了價格以外,還有什麼會影響消費者對食品的觀感呢?
最近幾十年,民眾開始接觸動物福利這個議題。當我們在選購不管是肉類、雞蛋、乳製品、水產品等食品時,消費者開始會考慮除了價錢與食物安全以外的因素。包括這些動物的生活環境品質是否良好、是否以人道方式宰殺等等。假設你去超市買肉,如果包裝標示著該產品來自人道畜牧牧場,你會覺得這肉比較好吃嗎?你願意以比較高的價錢購買嗎?

"有機"標籤會影響人們對農產品的評價
CC by Michael Coghlan

2016/08/22

做自己吧!不管是在真實生活中或是在臉書上

過去研究指出,能夠在別人面前做自己(展露自己真實的自我),是有益心理健康的。不過這幾年社交模式改變,我們變得十分仰賴網路社交網站、軟體,像Facebook(臉書)就是其中一例。

有些人覺得透過網路,相較於在實體世界,更能自在地表現真實的自我。


那麼,在網路上展現真實的自己,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幫助呢?